大麦

麦子熟了

发布时间:2021/1/24 5:21:54   点击数:
白癜风治愈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8E%E6%9D%A5%E4%BA%86%C2%B7%E5%B8%A6%E4%BD%A0%E8%B5%B0%E5%87%BA%E7%99%BD%E7%99%9C%E9%A3%8E%E9%98%B4%E9%9C%BE/20783753?fr=aladdin

杏子黄时榴花红,无垠的麦田翻腾着金黄的波浪,又是一年麦收季。读过句点上发布的杨传勇先生的麦收系列文字,三夏麦收的劳作场景便映现在眼前,一切那么清晰,尽管有二十几年没参加麦收劳动了。

生产责任制后,家里分了九亩六分地,大小十几块,遍布村子的四面八方,最远的距村子四五里。当年留出春地来,打算那六亩全耩上麦子。爷爷算得个好庄稼把式,下地劳动是不行了,但可以胜任技术指导之职。前后几天的忙碌,终告秋播完成。然后爷爷就背了手到自家就近的地块查看出苗情况。打了冻水后,农村就真的进入冬季了,人也大多猫在家里,很少外出。来年二月,背阴的地方还残存着未化的积雪或冰碴,勤快的人家就把积攒的农家肥或推或担运到麦田撒匀后,便开始春灌。一个人在抽水机旁值守,另一个扛了铁锨沿了阳沟巡查,看是否有跑冒滴漏现象。

一场春雨后,看起来干枯的麦苗开始返青,绿油油的麦苗长势一天一个样儿,“三月的麦田没老鸹”,拔节,抽穗,开花,灌浆,待过了小满,家家户户就忙着备战麦收了。那时可不像现在有联合收割机,麦秋要持续十几天,遇到坏天气,甚至拖拖拉拉的个数月才完秋。

备战

先是准备麦收所需的用品和工具。地里捋回马绊草拧成草葽子(捆麦扑子的草绳),十根一把扎好,挂在南墙根。再看看镰刀够不够用,是否需要添置叉、木锨、推锨、簸箕、筛子、耙子、大扫帚。“今年再买把镰刀,又添了一个劳力。”十岁的妹妹就能听话的帮着下地干活了。

这些备好后,就开始杠场,就是整备摊晒碾轧麦子的打麦场。生产队里早已划分好了每户的场地位置,虽没有精确的边界,大体也差不离儿。先找一下平,把坑坑洼洼填补一下。湾塘、水井担了水,从一端开始,均匀地泼一遍水,待土层吃下水后,在上面撒一层麦糠或碎麦秸,再用石磙(我们不读gun,读hun),反复碾压,再扫去表层的麦秸,一个光亮平整的打麦场就算弄好了。

收割运输

看起来充满生机的麦田在日头儿的炙烤下,只几天,就由绿渐苍而黄了。麦熟一晌,仿佛是相约了不使“芒种三天见麦茬”的农谚失准,瞬间麦子炸芒熟了。于是每家每户的男女老少都投入到热闹的割麦活计中去了,不能下地的老人就负责喂猪做饭烧水看门。

凌晨三四点,就有勤快的户家趁了天气凉快早早的上地了。一手揽过三四十公分竖立着的麦子,头晚磨得雪亮飞快的镰刀在另一手中飞舞,一垄垄麦行在清脆的“刷刷”声中倒伏,相隔了三五米扔成一个麦扑子。把家安在麦田中的鹌鹑惊慌的逃窜,若巢中尚有幼鸟或卵,则飞离不远在空中盘旋,发出凄厉的鸣叫。偶尔直起腰身,回看白花花的麦茬,间隔均匀地麦扑子如骨牌,整齐好看。娘割麦的速度最快,同时割了六行,而我割了三行才勉强不被落下。如学校放假或跟双职工的同事换了课,父亲也参加劳动,他割得麦茬最低。“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只消一会儿,人就浸泡在汗水中了。游动田间卖冰棍的小贩喊声高亮,为鼓舞士气,家长有时也会拿出几角钱每人买一块。

麦子割倒后,就要打捆以便于装车运输。马绊草的腰子此时派上用场,此前早浸了水,为了增加韧性,也好使一些。弟弟负责领腰子,根据麦扑子的密度,估摸着确定位置,把腰子抻直放在麦扑子中间。打捆的活儿需要父亲来完成,牵了一头提起,贴近双腿,我们则就近抱过麦扑子,一倒一正放在腰子上,还要用力按压一下。看着差不多了,最后的一人把腰子的另一端捡起递给父亲,双手一错,用膝盖点压一下,腰子的两头别一个扣儿,掖进腰子压住。一个个大麦个儿就这样成型,如排列成行的大磙坨。打捆完毕,开始装车。所谓的车就是木制或铁制的地排车,前后插了木棍,就可以装更多的麦个子。那时还没买牲口,就有父亲来驾辕,我一旁拉车,粗糙的麻绳把肩头勒磨出血痕。有时一车装不下,在我跟父亲往打麦场运送麦个的空当儿,娘带领着姐弟几个捡拾遗落的麦穗,真正做到了颗粒归仓。

还在生产队时,我们小学生经常帮集体劳动。小队里提供的井水兑糖精的冷饮对我们有着无限诱惑。低龄学生多是干一些抱麦扑子捡麦穗的简单活儿。就有一些高年级的学生恶作剧,故意把割下的麦子放在一摊新鲜的牛屎或马粪上面,看着抱麦子的人两手沾满了赃物,一脸怪相的笑得岔气。

晒场轧头场

如果天气好,就把运到打麦场的麦个儿解开,用木叉运用双臂和腕力挑抖着散开,这样可以透气通风干得快,为晒得透和匀还要翻几次。晒到午后,拿起一把麦子折一下麦秆儿,捻一下麦穗,看看火候适合,就套了牲口轧场。多是用牛,拉了石磙一轴一轴的碾压,轧场讲究压边,人牵了缰绳站在中心掌控着,由麦场的一端向另一端蔓延。这期间还要至少翻一次场。用牲口就要提防拉尿,都是备下一个水桶,放在脚跟下,看到走着的牛要住下,牛尾欲翘,紧忙拿了水桶冲过去接着。

起场扬场

不时抓起一把麦子看一下麦穗上麦粒脱得净不净。下一步就是起场了。用叉挑起压实的麦秸,抖动几下,使其中的麦粒漏下,放在一边,集中几次的麦秸,一下端起端到场外垛起。用推锨木锨等工具把麦粒归拢成堆。翻场起场的时候最热闹,相邻的看到谁家翻场起场,都主动来相帮。若是有风,就可以扬场了。木锨铲起麦子,迎风甩出一道漂亮的金黄弧线,各种杂质分离开来。较轻的麦糠碎麦秆吹落在远近的地方,随着麦粒同落下的还有叫做麦余头子的东西,即是麦穗中间的主干部分,或已断成数截,但仍有麦粒没脱壳。这时配合扬场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漫场,也叫打料的就在麦粒落下时,恰到好处的挥动大扫帚,力度微妙的把这部分漫扫到一边,集中多了,移到麦秸垛根部。这叫做漫场,与扬场同是个技术活儿。要戴一顶斗笠或草帽,不然麦粒进入衣领内,浑身刺痒。有个表伯是个鲁班一样的能工巧匠,不仅自造了风车装在自家烟囱上,还改装了风匣,他在无风的时候也能扬场。

扬净的麦粒装了口袋运回家,往往就是黄昏时分了。我家的麻布口袋是老辈子传下来的,曾闲置了二三十年,正楷写着恒德堂三个字。这一刻是有禁忌的,不可估说能装多少口袋粮食。口袋也不是提前拿到打麦场来的,总在快扬场结束时,打发人回家取来。相邻一户人家打发孩子回取,不一会儿返回。“家里口袋都拿来了吗?”大人问他,“梯子下的五条口袋就够了吧。”话音未落,屁股上早就捱了结实的一脚。“放你娘的狗臭屁,不够用的,回去都拿来。”最后我眼见也只装了四口袋半。

轧二场过箔

头场的麦秸还要再轧一遍,叫做轧二场。把麦秸重又摊晒开,把麦余头子也摊开,再赶了牛重复第一场的所有工序。把二场后的麦秸再过一次箔,才算踏实安心。把一座小山似的麦垛一叉一叉的端放在高粱秫秸的箔上,从一端用木叉拨动到另一端,这样过一遍,夹裹在麦秸中的麦粒再也无处藏身。往往几亩地也不过收获一二十斤麦粒,真的了了。但人们觉得很值,汗水换来的收成岂能浪费,要实打实的收到手里。

交公粮

麦收到此还不算结束。运回家的麦粒要找一个晴热的天里晾晒,天井宽敞的就省事一些,不然就要再拉回到打麦场,还要拣出其中的沙砾泥块。每年粮所集中十几天收粮食,每户按照当年的公粮标准装好麦子,一大早运送到公社粮所。当年的口号是“晒干扬净交纳爱国粮”。此时的验级员很牛,戴一副劣质墨镜,嘴角叼咬着交粮户敬上的香烟,他的金口玉言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你的太湿,你的杂分太多。”他随口一句话就能折腾的交粮人浪费一天的工夫。合格的交粮者露出喜悦之色,拿了一张小纸条去一间房子开着的一个小窗口换单据,再回村里核销账目。有的人把涨出来的麦子带回家,有的就按照国家收购价卖给粮所,用那一两元到包子铺吃一顿肉包子解馋,犒劳一下自己。

到此,一季麦收才接近尾声。二场后的麦秸垛成丘状,挖了湾泥泥起来。第二年春末铡碎了和泥泥房,还可和泥脱土坯。

抢种

因近雨季,天气多变,最担心即得的收获被天气打了折扣。麦收期间有“抢麦”“抢秋”之说,一天仅睡三四个小时是很正常的,一场麦秋脱一层皮,并不夸张。有的地块路远,为了节省往返路上的时间,就带了水和干粮,中午如能找到一个树荫最好,喝一口井水,啃一口干粮咸菜,真香啊!饭后就地躺了,草帽盖住脸,即刻进入梦乡。睡梦中,蚂蚁和别的小昆虫爬到脸上,痒痒的。

偌大的打麦场边缘,立起高高低低的麦垛后,说明这一季麦收真的结束了。人们不容的喘歇一口气,就盼着老天爷普降豪雨,一场透地雨就能省下十几块浇地钱。有时的雨下在麦收中间,人们也只好苦笑一下,把老天爷诅咒一通,然后该干嘛干嘛,投入到更忙碌的劳作中。腾出来的麦地,要抓紧种下玉米大豆等适时作物。天晴后还要翻晒淋湿的麦子。

为了以后的种植和管理方便,有几块地的麦子就用双手拔。俯身弯腰双手反握一绺麦子,用力拔出,在鞋底磕一下根须上的土。这样就便于点种和出苗后的锄草施肥,但也增加了几倍的劳动强度。双手磨出几个大水泡,扎破挤出水,戴了手套继续干活,晚上双臂麻木的失去知觉。

分队后的翌年,小麦获得大丰收,爷爷抚摸着鼓胀挺立的十几大口袋麦子,一脸幸福恬适安详。“家中有粮,心中不慌”。爷爷不让把多余的麦子出粜,也不让存放在面粉厂。经历世道变换备受生活煎熬的老人,他要守着粮食,每天能看得到,能摸得到,能闻得到,他才觉得安心踏实。为此还雇用了匠人打了一个硕大结实的水泥柜,这气死老鼠的新兴储粮工具就安放在火炕的对面。

新麦客

只消两年,村里就有头脑灵光活泛的人做起了“新麦客”的营生,几千年传统的农耕方式受到了新技术的冲突与革命。新麦客把村里第一台收割机开进自家的麦地,吸引了人们好奇的目光。那时的收割机只是单纯的把麦子割倒一边,再用叉装车,人们就已经惊叹不已,“这玩意儿能抵百十人呢!”一些固执的老年人宁可起早贪黑自己受累也不愿花费那几块钱。轧场也用上了拖拉机,拉着一个镇压器,又快又好,还不用担心拉尿,只须不时地往冒着热气的加水口注入凉水。科技引领未来,等到脱粒机、联合收割机的问世和普及,固执的老人也就慢慢的妥协了,毕竟从前半月二十天的麦收一两天就完事,他们还坚持什么呢!

年—年,九亩六分耕地至少让我成为半个庄稼人。因了那份深切的接触,让我永远怀恋着远去的故园,喜欢上芬芳的土地,享受着稼穑的回忆和收获的快乐。

今年的麦子熟了!

丙申年端午节前马士明于听雨楼

马士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guos.com/dmgx/1948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