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

中国植物系列水稻

发布时间:2020/9/13 11:39:25   点击数: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走 http://m.39.net/pf/a_5061112.html
绿色中国中国第一绿色传播平台

气候与水,共同塑造着这个世界。观云测雨、兴修水利、治理水患,自古以来,人类就不断探寻着气候与水的关系。在今年世界气象日的议题之下,探索人和水源如何合作,孕育出养活人类的稻米的故事。

水源的秘密,藏在大自然的运作规律中。水雾,脱离重力的束缚,将水资源搬上了高山。植物,给了水雾落脚的理由。有一种植物,在淹水环境中生长了千万年之后,适应了沼泽地,后来,一万多年前,她用芒刺勾住了人,迎来了与人共舞的序曲,而人类也驯化了她,变成了人们熟悉的栽培稻。她征服了人类味蕾,人类将她的基因洒遍世界,它就是世界的主食之一——稻米。

一万多年前,水稻的祖先在人们眼中,还是一种草。她被今天的人们称为野生稻。在自然界中,植物为了传承后代倾尽一切。野生稻的种子,在成熟时会变成低调的褐黑色。一旦成熟,种子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脱落,埋身于泥土里,躲避动物垂涎的目光。除了躲避,野生稻的种子还会战斗。种子前端长长的芒刺,仿佛在威胁着要刺破偷食者的喉咙。这些芒刺上,还有倒钩,让她有可能勾住过往的动物,去向远方。这是野生稻繁衍后代的本能,也是她们主动扩张的野心。稻米经过人们的驯化,退却了芒刺,等待人们收割。站在水稻自身的角度,恰恰是稻对人的依赖,开启了与人合作的旅程。

沼泽地是一个特殊的环境,过剩的水资源会淹没植物的根部,致使根部缺氧,甚至腐烂。野生稻,恰恰是少数能够适应沼泽地环境的植物。在淹水环境中生长了千万年之后,沼泽地,造就了她对水的依赖,并使得她无法轻易跟随人们迁徙。

水田,成为了人和水稻迁徙的足迹。这个足迹,遍布全世界。在意大利,人们修建了运河,将波河中的河水,引入大片的稻田。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也有水田的足迹。从中国出发,水稻已经在全球的个国家扎根,水田也改变了那里大地的容颜。

一千三百多年前,盛唐时期,有一些从北方南下的民族迁徙到了如今中国的云南境内。他们无力与当地人争夺低洼河谷中珍贵的淡水资源。要想活下去,他们只有一条路,征服高山。人能够靠双腿走上大山之巅,但是水稻要如何应对高山上的生命挑战呢?当水稻走上高山的时候,她需要在没有河流的大山之巅找到灌溉水田所需要的大量水源。直到今天,这里的人们依然感恩大山的收留。每年种植水稻之前,他们都会将自己的感恩唱给树林听。因为在他们朴素的观念中,树林,与水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这里的人们用最原始的方法修建水沟,汇聚和分配树林中流出的珍贵水源。在一千多年的时光中,他们在这里修建了四千多条水沟。有了这样的劳作,他们才能在高山之上,模拟沼泽地,为水稻打造出空中家园。将倾斜的山体,改造成由无数小块平面组成的阶梯。水流在每一级阶梯上驻留的同时,形成了稻田。踩着这些阶梯,水稻走了上来。梯田,是一个生态系统。如果没有森林草木涵养水源,这种生态系统就无法持续运转。这些树林,依旧占据着山区75%以上的面积。大自然让出了一点空间,收留了人和水稻。人的节制和感恩,维护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在这片家园中,人们付出劳作,也祈祷大自然的收留和水稻的馈赠。农耕文明中人与植物的关系,不是剥削与索取,是与天地共存,与万物共生。

大概在发芽的三十多天后,水稻从幼苗,长成了茁壮的少年。在经过几千年的相处,人们已经掌握水稻此时的需求,人们按照成年水稻所需要的空间,将幼苗以一定的间隔移栽,这就是插秧。插秧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稻田中的空间几乎被水稻植株填满,仿佛是一片片水稻的王国。但是,看似安逸的稻田中,其实危机四伏,宿命的敌人以新的面貌出现了。稗草,和水稻的祖先野生稻一样,都曾经只是人们眼中的杂草。直到野生稻与人类相遇,成为人们的宠儿,稗草则成了人们眼中敌人。人们在稻田中进行除草,就是要消灭这些被定义成敌人的植物,为水稻的生命扫清一切障碍。然而,稗草并未放弃。在战争中,比顽强的敌人更可怕的是,看不见的敌人。伪装,稗草变得和水稻几乎一模一样。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中,叫拟态。模拟了水稻模样的稗草,明目张胆地登堂入室,抢占水稻的生存资源。只有在她叶片与茎秆的连接处,才能看出一点她自己的个性。但是在茫茫的稻田中,这种伪装已经堪称完美。人们年复一年地努力除草,试图将稗草从稻田中清除。为了生存,稗草必须不断地进化,有一些稗草,在生长期,变得与水稻外形相似,幸运地躲过了人们的清理。直到接近成熟,她们才抛弃伪装,以本来面貌示人。但是,在人们拔除她们之前,就已经将种子播散了出去。适者生存,在稻田的世界中,人类选择代替了自然选择,反而筛选出了更强大的对手。

人和水稻,不仅有共同的敌人,也有共同的期待。一株水稻,在春天萌发,在冬天来临之前就会完成生命的轮回。大概在水稻发芽的70天左右,水稻的茎秆中,一种力量开始蠢蠢欲动。迫不及待挣脱茎秆束缚的,是稻穗。稻穗上密密麻麻排布着的是颖壳,这些颖壳,不到一厘米长。她们,即将成为生命孕育的舞台。

千万年来,水稻就这样繁衍着,用自己的花粉,给自己受精,在没有昆虫帮助传粉的环境中,保证了种群的繁衍。这样繁衍后代的植物,被人们称作自花授粉植物。水稻的种子,被人们收割后,绝大部分没有像他们的祖先那样,在土壤中等待萌发。而是脱去外壳,变成了稻米,开启了新的旅程。

稻米中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这些营养,在水中熟化之后,走进了人的饮食,成为了人们重要的能量来源。贵州月亮山山区内,侗族人,至今都在进行一种古老的操作。他们将稻米和鱼肉放在一起,用稻米发酵形成的乳酸腌制鱼肉。三个月的时间,鱼肉被稻米赋予了新的风味。稻米发酵可以延长鱼肉可食用时间的秘密,也伴随水稻的传播,成为很多稻作文明共同的文化。在水稻传入日本之前,日本列岛上人们的食物多来自于打渔和狩猎。如今的日本人,仍然保持着一种鱼肉的古老食用方式。和贵州侗族的先人们一样,日本人也传承了稻米腌制鱼肉的方式,来延长鱼肉的保质期,同时享受稻米赋予鱼肉的特殊酸味。这种鱼肉,在日本被称为熟寿司。随着时间的流逝,稻米在日本人的饮食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现代寿司,由熟寿司演变而成。以手蘸醋,再抓握米饭,将醋的酸味带入饭团中。这其中,醋的使用,就是长久以来食用熟寿司带给日本人独特的口味偏好。现代寿司中,新鲜的稻米托起鱼虾,平分秋色,相互映衬。稻作文明和海洋文明,在小小的寿司上完美融合。稻米,以不同的形态,为不同地区的人供维持生命的能量。同时,稻米带领着水稻,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域生根。水稻,适应了高山、深水和盐碱地等特殊环境。据说,世界范围内,人类培育的栽培水稻品种已经超过十四万种。

一粒稻种进入水中,几个月内就能够长出数个稻穗,成百上千粒稻米。她的每一次轮回,都给了人类千倍的回报。每一碗米饭背后,都是探索不透的生命奇迹。图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策划:《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由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事务协调局(简称北京世园局)委托制作,作为“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简称北京世园会)的重要影像物证。是国内首部以植物为主题的自然类纪录片,该纪录片是一次对植物的系统纪录和探索,是对植物文化的启蒙,已在央视九套,爱奇艺,咪咕播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guos.com/dmjs/1856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