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麦 >> 大麦产地 >> 聊聊天佑德,个人眼中的民生第一酒
钢丝兄写了江小白,
讲到江小白现在已经从育种、种地入手打造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小曲清香白酒全产业链的故事。
这个做法和钢丝兄的一个想法很吻合,那就是在欠发达区域,发展白酒产业是一个很好的拉动当地经济的行为。
“当好县长,办好酒厂”这句话绝非仅仅适用于上个世纪的老观念,在现有环境下更具有现实意义。(为此钢丝兄准备了系列内容,这篇文章写完后慢慢聊!)
如果沿着带动产业发展、改善区域民生这个点去探索;把视野投向全国,钢丝兄发现有一款酒在这方面是全国独树一帜的,甚至可能超过茅台对仁怀的意义;这就是来自青海互助的天佑德青稞酒。
一个地方青稞酒品牌能有这样厉害?且听钢丝兄说道说道!
本文共约字,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1、青稞对高海拔区域的意义
众所周知,青稞是高海拔区域的唯一能生长的主粮。
在广袤的青藏高原,依然有着大片的可耕种土地,光青海就有万亩耕地,但受限于实际条件,这些耕地大多都只能选择种青稞。
青稞和大麦属于近亲,也叫裸大麦,江浙一带有称之为米麦的;
大麦也可称为皮大麦,麦粒表面的外壳包裹较为紧实,难以脱落。
相反,青稞外壳容易剥落,裸露出籽粒,裸大麦也因此得名。
相比我们熟悉的作物,在营养成分上青稞有两点优势。
第一点是β-葡聚糖含量特别高,是小麦的50倍。
这玩意是一种营养拮抗因子,会吸附在油脂表面,从而阻拦人体吸收油脂,是天然的减肥食品。
以前高原区域人民的食谱中,奶、肉制品占比较大,β-葡聚糖能很好的平衡膳食。
第二点是青稞支链淀粉与直链淀粉占比分别为3:1,与传统小麦恰恰相反。
作为食物,更多的支链淀粉更抗饿,天然适合高原环境。
在酿酒过程中,支链淀粉含量较高则易于糊化,出酒香气淡雅。
2、青稞的口粮消耗在减少
虽然青稞长期作为高原区域人民的主粮;
但青稞适口性并不好,
直白的说就是青稞并不好吃,
远不如其他区域日常食用的大米、小麦。
以前是物流不发达,受限于客观条件,本地人民只能以青稞为主粮,甚至达到%的口粮占比;
随着中国基建成熟,物流日益便捷,运输成本降低,人们自然会选择更好吃的米饭面条等;青稞几乎只会在部分本地人民早餐时选用,作为口粮消耗量是逐渐降低的。
一方面是当地气候条件只能耕种青稞,
另一方面是青稞作为口粮消耗逐渐降低;
青稞需要找到一个新的消耗出口。
3、龙头品类对产业的拉动性
地方要发展经济,单纯依靠农业是很难的,
需要把加工业和农业结合,把初级农副产品变为深加工产品后才能提高溢价。
我们看到的任何一个农业品种的红火,都需要至少一个龙头品类来盘活产业;
比如荞麦茶/苦荞茶之于荞麦,燕麦片之于燕麦,精油之于薰衣草等等。
这些较为小众的农作物都是依靠一个龙头品类加工品,带动了整体产业链的发展。
青稞直接食用口感不佳,
近年来也开发了诸如青稞方便面、青稞能量棒、青稞奶茶等商品,
但都还在孵化摸索期,
消耗量都太少了,一年也就几百上千吨的规模,和整个产区几十上百万吨级别的青稞产量相比,九牛一毛。
况且该类产品动销效果也相对一般,没有特别出众的影响力。
酿造青稞酒是目前看来唯一消耗青稞最大的加工业,同时青稞酒是青稞转化经济价值最高的产品,
事实上青稞酒正在成为青稞加工产品的龙头品类,产业核心。
4、领导品牌对品类发展的推进
年统计,青海人口.8万人,
人口不多,但年人均白酒消费量高达-斤!!!
也就是平均每人每天半斤的量,
堪称恐怖!
如此大的白酒消费量,
也决定了必须存在本地青稞酒品牌;
但小品牌是没有全国化推广和销售的能力的,
这种具有快消属性的产品必须依靠行业龙头厂家进行资源整合,
一方面是在本地与外来品牌竞争,
另一方面是有能力走出去在外地做品牌推广以及销售渠道搭建。(想想白酒几个消费大省的悲哀)
目前从青稞酒行业发展看来,
只有天佑德有这样的能力。
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我们应该明白天佑德青稞酒的意义。
有朋友可能说,茅台之于仁怀,难道不是类似的效果,
也是山旮旯地方,当地民生几乎全靠酒厂带动,
凭啥说天佑德是第一?
钢丝兄认为还是有差别,这个差别主要是针对一个品类农作物的全产业链带动方面。
青稞之于青海地区有不可替代性,西南可耕种的作物也有较多选择,不大会存在只能种高粱这一说,种茶种烟也都是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嘛。
另外天佑德母公司青青稞酒还整合了很多资源,包括在土壤研究、青稞育种、承包种植等等多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经费和人力,对于通过酿酒逐渐深入到行业上游,为本地农户提供更好的条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所以从利于民生这个角度出发,钢丝兄认为天佑德确实是首屈一指,令人赞叹!
看完这些内容,接下来才进入咱们的正菜:历史故事讲述、工艺探寻以及酒体感受环节。因篇幅所限,咱们下期继续!如有兴趣,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guos.com/dmcd/24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