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

宁波middot溪口middot

发布时间:2019/9/26 22:22:37   点击数:

宁波并不算一个显性的城市,让我们在茶余饭后经常提起它、谈论它,尽管宁波历史悠久、文脉深厚、商业阜盛,却俨然是一个低调、务实的存在。

但宁波的城市标识,却是清晰的,比如甬商,与晋商、徽商、潮商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商帮。甬是宁波的简称,因境内甬江得名,甬商指宁波籍商人。一直到近代、现代,甬商依然屹立于中国商业的潮头。

孙中山先生曾说: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是中国最早开放的贸易口岸之一,唐宋以来,甬商就开始了国际贸易。开放的商业文明,使甬商具备了闯荡天下的雄心和能力。

早在年,明成祖时代,宁波人就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邮局,叫民信局,不光是运送书信报刊,还有货物、银票,相当于现代金融的信托。年的民信局,彰显了甬商的信用和创造力。

一个多世纪前,鸦片战争的硝烟尚未消散,宁波人便漂洋过海,来到上海黄浦江畔,凭着手中的理发刀、菜刀和裁缝剪刀,艰辛创业。很快,在上海,中国第一家日用化工厂、机器织染企业、灯泡制作厂,都在宁波人手中诞生了。

堂堂的上海总商会,就有宁波人严信厚、李云书、周金箴、宋汉章、虞洽卿,先后担任会长和负责人,可见甬商在上海滩势力、影响力之大,无出其右。

其中严信厚,为上海总商会第一任总理,也是近代甬商的创始人、始作俑者。

严信厚年生于宁波慈溪,读了几年私塾后,到宁波鼓楼前的恒业钱庄当学徒。恒业钱庄在吴老板之子接掌后,被挥霍一空,负债累累。

某日,杭州信源银楼来人催讨欠款,吴老板正窝火之际,见严信厚在仔细擦拭钱庄招牌,便大声呵斥:谁叫你擦的?

严信厚淡然答:我自己想擦的,老掌柜,你要想把钱庄开下去,不把招牌擦干净怎么行?只有招牌亮了生意才会做大!

吴老板见小伙计竟敢顶嘴,欲揪其耳朵,但这一切被杭州信源楼经理看在眼里,他拦住吴老板说:且慢!您这个学徒我要了,他可以抵贵庄欠下的那笔银款。

这人是谁?他就是后来的清朝第一商人——胡雪岩。严信厚跟胡雪岩来到杭州,在胡雪岩手下担任文书,命运发生了大转折。

严信厚平日喜欢画画,为报答胡雪岩知遇之恩,严信厚精作一幅芦雁诗画赠与他。胡雪岩看后,特别喜欢,赞其“品格风雅,非市伶比也”,遂致书晚清重臣李鸿章,推荐严信厚。

到了李鸿章手下,严信厚在上海、天津两地,转运饷械,筹办赈抚,深得器重。年,严信厚在天津东门里设同德盐号,后又设立天津最大金店——物华楼金店,生意红火,盛名久著,积累了大量资财。

随着宁波口岸的开放,严信厚觉得商机无限,便回到宁波老家和上海一带,创办了通久源轧花厂、通久源纺纱织布局、慈溪火柴厂、上海华新纺织新局、龙章造纸厂、内地自来水公司------。通过一系列实体兴办,以严信厚为代表的宁波商帮,完成了传统商帮向近代企业家群体的转型。

年,得晚清最显赫的官商盛宣怀力助,严信厚发起创建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银行——中国通商银行。随后,参与创办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华兴保险公司。银行和保险业的设立,大大推进中国金融业的近代化进程。

年,严信厚在上海筹组成立中国第一个商会组织——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明确“为华商生命所系,集帮商,排众难,期必成”。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后改名上海商务总会,商会在维护华商利益方面,功不可没。

严信厚在致富之后,曾捐巨资助建塘沽铁路、宁波铁路,捐建养正学堂、芝秀义塾、芝田义塾,筹建宁波新式学堂(宁波中学前身)。年到年,严信厚到浙中、安徽、山东等地,赈灾达数十次,创办芝生痘局、济急善局等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功德无量。

纵观严信厚的商业生涯,跟晚清的政商精英人士,如李鸿章、胡雪岩、盛宣怀,过从甚密。其中盛宣怀和胡雪岩是生死冤家,但严信厚并未卷入他们的争斗,安然发展自己的商业帝国,并得善终,实属不易。

严信厚人如其名,守诺重信、厚德载物。他的商业生涯,在天津、上海、宁波等地产生深远影响,被誉为甬商第一人。

如果把甬商的历史,再往前追溯到明末清初,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的人物:乐显扬。

乐显扬,祖籍宁波府慈溪县。明朝永乐年间,曾祖父乐良才举家迁往北京,以手摇串铃、走街串巷、行医卖药为生,时称铃医。

到乐显扬出生时,时代已到了清朝初年。乐显扬自幼聪敏好学,耳濡目染,成年后也做了铃医。他苦学中医药经典,行医卖药中,积累了药物和医疗经验,造诣日深,声名鹊起,被人推荐入了清皇宫,医院的吏目。

有一年京郊大兴水患成灾,皇帝拨了救灾款赈济灾民,中间官吏层层盘剥侵吞,最终到了灾民手中的银两,不足皇上拨付的十分之一。康熙皇帝知悉后,异常震怒,严惩了一些官僚。

医院,听说了这些事情,同僚们议论纷纷,他沉默不语。

一个同僚问:乐吏目,你在想什么呢?

乐显扬没有回答同僚的提问,却反问道:你还记得今夏水灾,我们为灾民看病的情形吗?

同僚回答:时不过半载,怎么会不记得呢?

乐显扬说:当时,我们和户部官员同时奉命,一个去为灾民看病,一个去赈济灾民。同样是济世养生,现在看来,效果大不相同。

同僚觉得乐显扬的话有些奇怪,便问:你到底在想什么?

乐显扬说:我想的是,一个良医胜过一群贪官。济世养生,靠官僚没有把握,只有良医用药,才能给众多穷苦百姓带来生的机会。

这天晚上,乐显扬仰望帝都天空的漫天繁星,思考良久,坚定了“济世养生唯医药”的人生信念。

康熙八年,乐显扬辞官回家,不再为宫廷服务,开始为老百姓治病。

刚开始,乐显扬只为病人诊脉、开药方,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他觉得应该有一个药室,既能开处方,又能抓药,既方便病人,又能实践和提升自己的配药技术,还能保证原药材的质量。

一边行医,一边筹备,乐显扬的药室,渐渐具备了制作丸、散、膏、丹等中成药的技术和条件。

药室的名字怎样定呢?乐显扬想起了儒家经典,想起了古代大同社会的标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是为大同。

大同社会是天下为公的,就取一个“同”字吧!乐显扬定下了药室名称的第一个字。

第二个字呢?乐显扬想到了仁字。仁者,爱人也。济世养生,不就是最大的爱人吗?想到这里,药室名称的第二个字也定下来了。

同仁堂,多么响亮而又寓意丰富的名字!后来,来药房的人问起这个名字,乐显扬解释说:“同仁”二字,可以命堂名,君喜其工而雅,需志之。乐显扬说这话时,正是康熙八年秋天。

后世在北京大栅栏同仁堂找到了一块老匾,立匾时为康熙八年,应为同仁堂肇始之时,成为了乐显扬创立同仁堂的历史见证。

乐显扬的第三个儿子乐凤鸣,恪守父训,接续祖业,于康熙四十一年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路南开设同仁堂药铺,并在康熙四十五年分别汇集成《乐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同仁堂药目》二书。

同仁堂从此声誉大振,波及全国,不但一般病家、客商云集赐顾,以至于雍正初清宫御药房用药,亦必指定到同仁堂拣选。雍正元年,皇家御赐乐家独办官药。

到了乐氏第九代,乐百龄配制出乌鸡白凤丸,被慈禧太后及宫廷贵妃视为珍品。慈禧太后对乐家的养生酒和汉方美容,相当赏识,犒赏妃嫔时都用乐家方药。

电视连续剧《大宅门》,讲的是乐氏家族第十二代乐敬宇的故事。到了第十三代,年,乐崇辉随国民党远渡台湾,一些同仁堂老药工随行;乐松生等,则留在北京和其他地方,继续经营同仁堂药房。

同仁堂历数代而不衰,在庙堂在江湖,翰墨之口碑,载誉达三百年之久。很多乐家药方,后来都编入了《中华药典》。

三百多年来,同仁堂谨遵乐氏医药家族的古训:尊肘后,辨地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年,同仁堂响应新政府号召,实行公私合营。在经营同仁堂品牌近年后,乐氏家族退出,同仁堂乐家老铺更名北京同仁堂,成为北京市国有企业。

宁波城的历史,是从鼓楼的第一块砖开始的。

宁波鼓楼始建于唐长庆元年,至今近余年,它是宁波史上正式置州治、立城市的标志。从此,鼓楼和宁波这座古城,风雨同舟,一直走到现在。

鼓楼,初名谯楼,“谯楼鼓角晓连营”,元代诗人的诗句,体现了鼓楼建筑在古代城市中的特殊地位。筑城的时候,必建谯楼,这是汉代遗风。谯楼内一般悬有巨钟,晨昏撞击,使百姓听了,顿生敬畏之心。

古时鼓楼,设有报时的刻漏,作为城市的标准时间;战时侦查瞭望,负有保城池、抵外辱的使命。

如今的宁波鼓楼,建筑依然是江南特色,小青瓦双坡屋面,风火马头墙,精细的外墙木装饰,古色古香,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质感。

从城市功能来说,宁波鼓楼,主要是一条商业街。多年前,严信厚在这里做钱庄伙计,偶遇胡雪岩,开启了一生的商业辉煌。现在,鼓楼依然是商铺林立。

我旅居的地点,在马园路,步行到鼓楼,不过20来分钟,于是常常来鼓楼溜达、闲坐。去了博友工作的一家琴行,去了翁女士的玉石店,等等,一坐就是大半天,天南海北地闲聊。宁波这个城市,在长三角来说,是一座慢节奏的城。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茶商李女士,白白净净、淡定自如。李女士的茶舍,在鼓楼步行街二楼的一个拐角处,足够低调,但小巧玲珑、茶香四溢。

品茗似乎算是一种雅好,煮雪品茗更是一种文化人的意境。跟所有茶店的老板一样,李女士也擅长在不断地换茶品茶之中,把茶文化渲染出,古老以至略带些神秘的文化韵味。

我问李女士:最初,您怎么就做起茶叶生意了,出于爱好,还只是为了挣点钱?

李女士说:当时可一点都不懂,那是十几年前,刚刚离婚,也不知道自己干什么,本来就爱喝茶,那就开个茶店呗!

我说:没在茶叶行当中做过,开始起步的时候,想必也是很难的?

她说:我是外向型,不是那么多愁善感,喜欢接触人。店开了以后,各种各样的陌生人转到我这里,就进来喝喝茶、聊聊,他们觉得呆在我这儿舒服、自在,渐渐都成了我的客户。我现在的朋友圈,多是在我这儿喝茶喝出来的。

我说:这是个漫长的客户积累过程,不容易,每天来喝茶的各色人等,也许有些人话不投机。或有时候人一多,话题扯得太远。你怎么应对?

她说:话不投机的也有,但毕竟少,真是碰到了,就倒杯茶让他坐那儿喝呗!不过这种情况,一般他也坐不长就走了。至于谈话话题,要是扯得太远,也是需要引导回来的。

我问:我看你主要做普洱茶,经常去云南?

她说:经常去。第一次去云南时,完全不熟悉茶,那一次,我自己开着车,在云南的茶山到处转,跟各地茶农结识、交谈。记得有一次,我的车胎掉进了泥坑,而且胎还破了,吃了不少苦。其中有一个云南的QQ网友,那次帮我引荐了一些茶农。

现在每年去云南,就是实地去看看茶怎么样,把定金一付,到时茶收了、做好了,他们就发过来了。

今年去云南凤庆,我找到一棵老茶树,传说已经上千年了。我把这棵树上的茶叶,买下来,交给不同的民族,比如布朗族、佤族、傣族、拉祜族,让他们分别以自己的工艺制作。有些做完之后比较,有些放置几年之后再比较,茶的不同口感和韵味。

我在普洱茶最重要的产地——云南勐海,租下了一个农家院、几亩地,就在那里加工茶叶。有时收茶季节,就过去住一住。

我问:您做茶叶批发,收茶时需要资金量较大,资金会有问题吗?

她说:靠我自己的钱,是不够的,但好客户多呀,广东呀、浙江呀。有时候,我在寨子里收茶,看到好茶,收不住手了,带的钱全部都用完了,就发一个朋友圈,说哥们姐们,收茶缺钱了,不一会至少有几十万进来。

我问:宁波的外贸很发达,老外也来买茶吗?

她说:我主要做批发,零售比较少。老外也来买茶叶,但他们不懂得茶,一般只买元以下的。

我说:普洱是陈的好,十几年来,您应该存下了不少好茶吧,这都是财富啊!

她说:不光是物质财富,也是精神财富。留下来的每一批茶,他们是什么时候拿到的,当时遇到什么情况,哪些茶人制作的,都沉淀着人的记忆和情感,让人回味。

我和李女士聊天的时候,坐在旁边的,还有几个她的茶友。他们议论起一位女士,把自己的钱,借给新认识的男友去做生意。我顺口说了一句:男人向女朋友借钱做生意,不太好吧!

李女士立刻斩钉截铁地接话说:不是不太好,男人就是不应该借女人钱!

我想李女士这么说,一定有她的切身经历和体会,或者说,她就是一个很精明的女人,钱和情,拎得清。

我对李女士印象深刻,源于她一个女人独自做茶叶生意,一路艰辛,她都付诸谈笑,不为曾经的艰辛自怜,也不为如今的游刃有余而自傲,让人感觉到她始终秉持的初心。

离开李女士的茶叶店,吃完晚饭,我去逸夫剧院看演出。宁波逸夫剧院是我蛮喜欢的一个剧院,多年前来看过越剧展演,这次看的是,现代都市情感话剧《女人初老》。

宁波老外滩,地处宁波市中心,位于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三江汇流之地。

宁波在唐代,即为中国四大港口之一,鉴真东渡的起始点即在此。清代闭关锁国之时,宁波更是中国唯一保留了对外贸易的特殊港口,同南洋、日本等地,保持着铜、银、丝绸、棉布、瓷器等国际贸易。

年鸦片战争后,宁波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年正式开埠,各国商人蜂拥而至,宁波江北岸很快成为英、法、美三国侨民居留区域,是中国最早的租借之一,历史上称为外滩,其开埠历史比上海外滩早20年。

宁波外滩开埠后,体现西方文明的器物、设施渐次进入,宽敞的马路、整洁的街面、电灯、自鸣钟、脚踏车、洋房、教堂、医院、银行,虽然是被迫对外开放,但客观上推动了宁波城市的近代化进程。

宁波外滩的开放,对宁波商帮的发展,如虎添翼。虞洽卿、朱葆三、李云书创办了宁绍轮船和三北运输公司,以宁波和上海为基地,经商足迹遍及长江流域和天津等商埠。《鄞县通志》载:至五口通商后,邑人足迹遍履全国、南洋、欧美各地,财富日增。

如今漫步江边,近一百年的建筑,依然矗立。英国领事馆、巡捕房、侵华日军水上司令部、浙海关、天主教堂、江北耶稣圣教堂、宁波邮政局、通商银行,还有一些老民宅宏昌源号、严氏山庄、朱宅,其欧陆建筑风格,迥异于鼓楼一带的传统中国建筑。

在这些古旧的建筑中,有一座体量较大、风格独特的新建筑,那是宁波美术馆,由王澍先生设计,王澍是普利兹克建筑奖的首位中国籍得主。

在宁波美术馆旁边,我碰到一位沈阳女孩,她正围着美术馆转圈,寻找取票和入口处。她说她所学的专业,是建筑设计,这次借来杭州开会之机,专门前来宁波,参观一下宁波美术馆,看看能否给自己的设计,激发一些启迪和灵感。

在老外滩区域,有一些窄窄的小巷,四通八达地穿越。在穿越过程中,不经意就会碰到迥异风格的建筑,典雅而古朴,让记忆回到从前。有的建筑前,种着古老的银杏树,金黄的银杏叶飘落着,呈现着一种浓郁的诗意。

顺着江边走,会走到江边的草坪上,这里人不多,在路边椅子上坐一坐,或悠然漫步,江水在身边静静地流淌,城市的喧闹丢在了远方,于心情是极相宜的。

从桥下顺着台阶走上去,便到了稍热闹的街区。这里有些老字号的牛肉面馆、饭店之类,可以在逛累了的时候,进去坐一坐,品尝品尝传统的饮食风味。

在老外滩附近的街区游走,到一栋写字楼下,我发现有两个地下管廊的井盖被揭开,扔到旁边。我走近往里看,井盖移开后留下的洞,黑黑的看不到底,估摸是比较深的。

环顾四周,并无施工人员,想到谁要是不慎掉下去,受伤是十有八九的事。这时,从写字楼里出来一位男士,他一边走路,一边返身抬头往楼上看着什么,显然毫无察觉,地下管廊口的陷阱正等待着他。我急忙叫住他,他往脚下一看,也吓了一跳。

我觉得施工人员应该就在附近,走几步拐弯处,有家小饭店外,果然有几个穿工作服的施工人员。我走上前,跟他们说:师傅,你们施工现场没人,井盖没盖上,万一行人掉进去,事就大了。

一位师傅说:井盖都盖上了啊!

我说:我看到的,有两个井盖没盖。这个比较危险,您能不能跟我去看一下?

师傅跟着我走过来,看到敞着的地下管廊口,他一边动手去处理,一边喃喃自语:怎么会没盖呢?是有人把它弄开了吧?

工作人员已经在着手处理,我放下心来正要离开,一位女士急匆匆走到我面前,颇为焦急地问:这个小区物业去哪儿了?

我问:怎么了?

她说:我的车开进地下停车场了,出口栏杆拦着,车出不来了。

我说:是出口刷卡吧?

她说:我不是这个小区的业主,没停车卡。

我看到地下停车场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外来车辆,禁止入内。她稀里糊涂开进去,但出不来了。

我说:您不要急,我去帮您找物业。

物业室如她所说,空无一人,兴许打午饭去了。我到旁边小卖部问,小卖部老板跟物业人员熟,帮着拨了他们的电话,一会物业人员来了,刷卡抬起栏杆,女士顺利开出了自己的车。

看着这位女士遇到这么点事,慌慌张张、手足无措,估摸她的父母或老公,平日里对她呵护备至吧!

宁波不仅商业阜盛,而且文脉深厚,曾经出了一位被称为“天下读书种子”的大儒方孝孺。

方孝孺,生于宁波宁海,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思想家,著有《逊志斋集》、《方正学先生集》,文章醇厚雄迈、纵横豪放。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锐,为同辈人所推崇。明洪武十五年,方孝孺被朱元璋皇帝召见。朱元璋欣赏他举止就庄严肃,对皇太子朱标说:此庄士,当老其才。意思是: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

孰料太子朱标还没继承皇位,就病死了,于是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长孙朱允炆。朱允炆即皇位(建文帝)后,任命方孝孺为诗讲学士,国家重大政事,皇帝都要向他询问。朱允炆好读书,每当碰上疑难,就召见方孝孺让他讲解。朝廷修撰《太祖实录》、《类要》诸多典籍,都由方孝孺总裁。

建文四年,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明成祖永乐帝)谋反,攻破了南京城。他的侄子、皇上朱允炆或自焚而死,或不知所终。方孝孺闭门不出,日日为建文帝朱允炆穿丧服啼哭。

早在朱棣率军从北平出发时,他的第一谋士姚广孝就对他说:南京城攻下之日,看重气节的方孝孺,一定不会轻易归顺,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朱棣点头应承。

攻破南京城后,朱棣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于是召见他,派人上门把他带到皇宫。方孝孺到了皇宫,亡朝之痛的嚎啕大哭,声震屋宇。

朱棣也受到感染,走下帝位,安慰他说:先生不要自取其忧,我的打算,只是效仿周公辅佐成王的方式。

方孝孺问:周成王在哪里?

朱棣答:他自焚而死。

方孝孺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

朱棣说:国家有赖于成年的君王。

方孝孺又质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

朱棣答:这是我们朱家的事!

朱棣说完,示意侍者授予方孝孺纸笔,说道:昭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来起草不可。

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吧,诏书我绝不起草!

朱棣发怒道:你自己死,难道不顾你的九族吗?

方孝孺断然说:灭我十族,我也不起草!

朱棣既然能篡侄子的皇位,显然是个心狠手辣、杀伐决断的人,见方孝孺嘴硬,叫人把他的嘴撕烂,将他关入狱中。一面下令手下,紧急抓捕方孝孺的十族。

哪十族呢?父四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侄子;外甥;外孙),母三族(外祖父;外祖母;姨妈),妻二族(岳父;岳母)。

本来中国历史上的酷刑,只有灭九族,从方孝孺开始,又加了一族:门生之门生。而史载被灭十族的,上下五千年,只有方孝孺和景清两人。

方孝孺的十族,浩浩荡荡地被押解至京,朱棣当着方孝孺的面,一个一个地杀戮,每杀一个追问一声,是否回心转意。方孝孺强忍悲痛,坚不屈服。

当弟弟方孝友被押解到面前时,方孝孺看到因受自己牵累而行将就戮的弟弟,不觉泪如雨下。方孝友从容吟诗一首,安慰方孝孺:阿哥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

方孝孺也作绝命诗一首: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方孝孺的十族被杀至殆尽后,就轮到他自己了,他被押到南京城聚宝门外,磔死。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的身体分裂、分解,类似于凌迟,一刀一刀地零割碎剐。

方孝孺遇难时,年仅48岁。老南京相传,明宫午朝门内丹墀上的血迹石,即为方孝孺颈血所溅而成。

方孝孺的妻子和两个儿子,被抓前上吊自杀,两个女儿年未及笄(15岁),一起投秦淮河自尽。受方孝孺牵连被杀的十族,共人,入狱和充军流放者达数千。

方孝孺的著作,从此也被列入禁书,永乐年间凡藏书者皆为死罪。但是,仍有人冒死藏之,如《侯城集》等被民间收藏,使方孝孺的文章得以传世。

明代历史地理学家王士性评论说:自古节义之盛,无过此一时者!

民国学者胡适论证说:外人常说中国少有殉道的人,方孝孺就是为主张、为信仰、为他的思想而杀身成仁的一个人。明成祖灭了方孝孺十族,甚至留有方孝孺片纸只字也是有罪的,所以以后明朝年,再没有政治思想家。我国政治思想在14世纪以前,绝不逊于欧洲,但近年来何以不振,这是由于方孝孺被杀的惨剧造成的。

在宁波枫林晚书店,跟老板闲聊起我的人文旅行,他向我推荐一个







































补骨脂针剂能不能治好多年的白癜风
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guos.com/dmjs/1711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