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

年盐都区水稻生产技术意见

发布时间:2020/11/13 2:34:34   点击数:
年,全区水稻生产紧紧围绕粮食安全生产责任制目标任务,聚力推进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选优品种、调优技术、提高品质、培育品牌、提升效益,实现规模化、特色化、融合化,绿色化、科技化、市场化“六化”同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一、大力推广优质食味水稻品种。近年来,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南粳”以其优秀的食味性、适应性和较高的增产潜力,在近年来的品种推广和生产应用中得到了广大种植户充分肯定和市民青睐,南粳将继续作为我区水稻主推品种之一。各地要做好良种良法相配套的工作,充分掌握品种特性,重抓关键环节革新,集成优化配套技术,挖掘增产潜力,放大品种优势,不断提高品质和效益。二、重点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要以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为抓手,围绕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绿色化、融合化生产需求,加大绿色高质高效关键技术模式集成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全区水稻生产水平。一是水稻集中育秧技术。广泛推广育秧流水线播种、自走式播种等省工节本、高质高效的播种方式,突出加大壮秧剂拌土、药剂浸种(拌种)、以基质代替营养土、无纺布(蛇皮布等替代品)覆盖、硬地硬盘微喷灌育秧、叠盘暗化催芽等机插秧育秧关键环节技术创新力度,全面提高秧苗素质和育秧效率,促进水稻育秧节本增效。二是水稻机械化播栽技术。全力扩大机械栽插规模,突出加大机插秧推广力度,减少粗放直播稻种植面积。机插秧要落实好适期移栽、栽足基本苗、精准调控肥水、病虫绿色防控等关键措施,推行统一化管理,构建高质量群体,巩固提升毯苗机插技术水平。对于不具备机插条件而选择直播的田块,鼓励农户采用机条播,示范应用机穴播,要严格控制播种量,并做到适期播种。因地制宜开展水稻机械化精播技术试验示范,促进技术配套、产能提高、品质提升、生产安全。加强插秧、施肥、化除一体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促进肥药品种与机械装备互为配套,增强肥药减量高效、省工节本提质效果。三是“水稻+N”绿色高效种植模式。因地制宜、示范推广稻虾、稻鸭、稻鱼、稻鳅、稻蟹、稻蛙等稻田种养结合模式,积极示范推广稻肥、稻菜、稻瓜、稻果等轮作模式规模,发展绿色稻米、有机稻米,提高复合种植效益。三、积极开展参与特色活动。充分发挥农技推广系统公益性服务职能,积极组织、参与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观摩培训,新产品、新品牌、新业态培育宣传与推介活动。一是开展培训观摩活动。各地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组织本地种植农户(尤其是种植大户)开展培训观摩活动,加强农技人员与经营主体、各经营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充分发挥我区优秀种植主体、优质生产基地、关键高质高效生产技术的辐射带动效应。二是参与全省创新成果交流。通过与省内同行交流,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新装备考察交流,推动我区稻米产业技术不断进步。三是参加省市创建评鉴活动。积极参与年度“味稻小镇”、“江苏好大米”、“强村富民典型”等创建与推介活动。提升我区稻米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四、全力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化建设。以现代农业产业示范、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味稻小镇”建设等为载体,扶持培育一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分步配套建设比较完备的收获、冷储、加工、营销体系,系统打造好产业、好产品、好品牌,带动我区稻米产业跑出“加速度”。一是通过良种良法配套生产优质稻米。加大“南粳”等品种推广应用力度,改进生产配套技术,推广应用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通过增施有机肥、适期控氮、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与生物农药的精准施用等技术措施生产高品质稻米。二是通过产业融合塑造产业链条。鼓励规模种植大户(组织)与龙头加工企业建立多元合作关系,生产优质稻谷、进行高质量的加工、产出高端产品,缔造利益联结新模式。种植规模企业要向二三产延伸,打造“产、养、加、销”全产业链。三是通过展示展销打造优势品牌。落实好品牌强农各项工作,积极组织参加各类稻米品牌评选、展销活动,加大优质稻米品牌培育力度,大力宣传推介,护大本地稻米品牌的知名度。通过农渔农牧结合和特色品种引进种植与开发利用,完善“虾田米”、“蟹田米”、“功能米”等系列特色稻米品牌的建设,培育壮大本地稻米产业。五、突出强化技术服务力度。一是加强线上线下技术指导。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guos.com/dmjs/1922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