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麦 >> 大麦介绍 >> 我们说夏至也是一个有意思的节气呢
张玉虎先生出生在本地农村,经历过农业生产的大部分场景,再加上喜爱读书,这些年来为我们本地的乡土文化做了很多整理挖掘工作,今年在我们小店通上陆续推出,特此说明并致谢。
夏至
夏至是廿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令,也是一个话题非常多的节气。今年夏至是公历6月21日的18点零7分,你知道吗?
夏至“无影塔”的说法夏至与冬至对应,俗称为“两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冬至是一年中夜晚最长的一天。夏至这一天,华北地区的白天长达15个小时还多,我们的先民们早就观察到了夏至这一天太阳到达北回归线,几乎直射北半球,到了正中午一些高的建筑物影子便会消失的现象,所以,好多地方都有“无影塔”这样的景观和传说。
夏至话农事农事方面,夏至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北方种植水稻的地方有“夏至不插秧”的农谚,因为夏至以后北方的无霜期就剩天左右了,再插的稻秧就害怕霜冻来前成熟不了。我们山西中部的麦子“割夏至”,夏至前后的十天半月便要紧紧张张地完成夏收,不会拖延到入伏以后,农民口中又有“麦子不受佛(伏)家的气”一说。在我们太原郊区和晋中一带关于夏收的民谚还有:“麦熟一晌、豆熟一秋”、“麦割伤镰赛杏黄,谷割伤镰一把糠”等等。
说到“麦割伤镰赛杏黄”,就又想起了杏儿,在我们山西,杏儿这种水果的成熟期,是和小麦的成熟期一致的,人们常说“麦子黄杏儿黄”。古典小说《西游记》中那位树妖杏仙吟诵诗句时也说“落处年年伴麦场”。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端于山西中部,流行于全国的一首歌曲中却有“待到五月杏儿熟,大麦小麦又扬花”这样的句子,显然是犯了常识性错误的,是不符合作物生长规律的。不过,现在农业栽培技术先进了,商品流通发达了,人们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世界各地的蔬菜和果品,都可以吃到各种“反季节”的蔬菜和果品。对于这些传统的常识就有些淡化了。
现在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夏天收麦子有联合收割机,人们站在地头上等着装麦粒就行了;玉米、高梁等大秋作物草荒了打一下除草剂就完事了,“三夏”一词谈出了广播、报纸等媒体和人们的口头,不信您到村里问一下年轻的农民们“三夏”有哪些内容,能说上来的怕是没有一个。而在改革开放前农村土地集体经营的时代,芒种夏至期间,“三夏”绝对是一个高频词,广播里天天讲、报纸上天天登、会议上队长天天喊,嚷得村里的二不楞们也能嘟嚷出“夏收、夏种、夏管”这样的话来。
夏收、夏种、夏管北方的夏粮品种单一,“夏收”专指收麦子一项。粮食收获季节,最怕下雨,小麦尤甚。而夏至过后,就进入雨季了,天上飘来一疙瘩云彩,响上几声忽雷,马上就能下一场“过阴雨”,如果下面正是一片成熟的麦地,那就片麦子就遭殃了。轻者减产,重则绝收。农耕时代,没有机械,收割全凭手工,夏收就像一场战争——一场人与“龙王爷”争夺麦子的战争。因之,过去人们把夏收称为“龙口夺食”。
“夏种”则内容多点儿,一是该春天播种的大秋作物因墒情不好无法下种的或苗情不好毁了重种的;二是收麦后赶茬(复播)的小秋作物。过去人们割了麦子后,计划秋天还种麦子的地,就深翻后让空着,让晒一夏天,储蓄能量。秋天不计划种麦的地,就浅耕后抢种糜子、绿豆、荞麦等生长期短的小秋作物,以增加粮食的总产量。
“夏管”,则是对秋作物的田间管理,其内容有中耕、锄草、追肥等。盛夏期间,温度高,雨量充沛,正是农作物生长的黄金季节。地里的庄稼一天一个样,站在田边能看到它们往上长的样子,晚上在田里浇地时,能听到高粱玉米等高杆作物拔节的声音。这时如果田间管理跟不上,极易发生草荒,辛勤的农民们便在大热天里顶着骄阳光着膀子钻在玉米地里锄草,浑身大汗淋漓,玉米叶拉破了皮肤也满不在乎,因为他们知道,伏天里锄地,不光能锄掉杂草,还疏松土壤,有利于庄稼生长。农谚云“伏里刮皮皮,赛如秋后翻一犁”。农耕时代,我们这里的农家把夏天给庄稼追肥称为“奶茅子”,因为那时没有其他的肥源,茅坑里的人粪尿是庄稼最好的营养素。人们抬上大粪桶,拿上茅溜子,把稀茅粪一勺一勺地往庄稼根儿上挖好的坑里“喂”,就像母亲给孩子喂奶一样认真。这样的情形,现在看不到了。
夏至与入伏农历常识告诉我们“夏至三庚入伏”,也就是说夏至虽然是白天最长的一天,但并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过后太阳还一直在我们北方的上空盘旋着,积蓄着能量和热量。
夏至以后还要再过“天干”的三个“庚日”才进入真正的“伏天”。三个庚日怎样计算呢?如果夏至的这天正好是“庚日”,一个“天干”的周期为十天,到第三个庚日就是20天。如果夏至的这天正好是“己日”,那等三个庚日就得30天了。夏至的这天如果是其他的日子,那算法就依此类推了,总之,每年的夏至到入伏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在20到时30天之间游移。写到这里,我觉得有点儿困惑起来:按自然规律,太阳的回归周期是固定的,冷热变换也应该受太阳运行的制约和影响,那“入伏”也应该遵循此规律,应该有一个固定的日子吧。可我们农历的入伏却前后差十来天,人们还要煞有介事地说是“热在三伏”。难道自然界的温度变化也得服从我们的“天干地支”?难道我们老祖宗定的这个规矩连太阳爷也得臣服?
困惑之余,再一一细数儿时听来的那些关于伏天的民谚,慢慢地就悟出了其中的窍道:哪一年入伏前就热得厉害时,人们会说“未曾入伏先入伏”;哪一年伏天过了还余热不消时,人们又说“秋后一伏热煞人”。原来,我们传统的历法也和我们传统的文化一样,是非常中庸和模糊的,是不能太过叫真儿的。不过,不管是“未曾入伏先入伏”也好,还是“秋后一伏热煞人”也好,总得来说,夏至过后的这两个月,也就是公历的七八月份,是一年中最为酷热难熬一段时间。
今年的入伏是7月17日,也就是夏至后的第26天。过了夏至,我们就等着入伏,等着接受热浪的考验吧。
附:《汾东土话》一书此前预订者可联系客服领取。
环境优雅
茶艺师招聘中
有无经验均可
▼
↙↙点「原文」看招聘信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