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麦 >> 大麦介绍 >> 这篇文章,读着读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
从吃不饱穿不暖到衣食无忧家乡走了好多年
我伏在爷爷的背上,七月火辣的阳光时不时透过头顶的枝叶“筛”在我的脖颈上,我和爷爷此行的目的地——爷爷的外婆家。
天麻麻亮,我和爷爷就出发了,现在已经是下午3点钟,可爷爷说,距离目的地还很远,这个“噩耗”压垮了我,我的腿已经不受我的意志控制,很酸很痛,根本抬不起来,爷爷只好把我背在背上。这年是年,5岁的我,开启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长途跋涉。
我的家位于弥渡最边远的乡镇——牛街乡团结村委会三上村,爷爷的外婆家在楚雄州南华县一个叫松树林的小山村,这个小村子与弥渡毗邻。我和爷爷现在所处的位置是一个大森林,苍天古树顶上有很多鸟在唱着凄凉的调子,我不敢告诉爷爷,我讨厌那些鸟的叫声,它让我心发慌,我不知道这个大森林里有没有奶奶跟我讲的鬼故事里的“恶老殍”。我小小的心灵在默默祈祷:太阳你的脚步慢点,爷爷你的脚步快点,那没有去过的亲戚家的村庄,你是否可以移动到我和爷爷的附近?在黄昏来临的时候,我和爷爷终于抵达了松树林村,疲倦的我吃过晚饭后,眯着眼睛窝在爷爷的怀中休息,半梦半醒中,我听到了我和爷爷此行的目的——借口粮。原来我的家已经揭不开锅,而在我们家附近根本就借不出粮食来了,所以,爷爷才长途跋涉,跨地州地到亲戚家借粮食。当时,父母亲以及我的叔叔们,每天都要准时出工,参加生产队的大集体劳动,他们是请不到假去走亲戚的,所以,借粮食的重担落在了花甲之年的爷爷的肩上。我不知道爷爷为什么要带上我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包袱”,也许,我是爷爷的勇气吧!爷爷也算是个读书人,平时都很清高,要低声下气地去借粮食,对他来说,应该很难开口吧,可家里的10多口人要吃饭啊!天真无邪的我,也许能给爷爷带去勇气,所以,我这个“包袱”,就这样跟着爷爷到很远的地方走了这么一回亲戚。在记忆的长河里,关于缺吃少穿的片段很多。比如,下雨的冬天早晨,穿着鞋尖通洞的布鞋去上学,冷风和雨水都拼命地往鞋子里灌;过年了,父母给妹妹和我每人5角的压岁钱,过了三四天又要讨回去,原因是家里没有盐巴了;过年了没有鞭炮没有年货,一个长辈给我的一块红糖竟然成了我家重要的“年货”,用那块红糖蒸了年糕、包了汤圆,我那一贫如洗的家才有了点年味儿。用半块红糖过年的事情,母亲讲了无数遍……母亲讲了无数遍的事情,还有关于我的被子——每次拆洗被子的时候,看到我当年带到学校的那床薄薄的被子,母亲总会潸然泪下,总说不知道那么薄的被子,我是如何度过了寒冷的“风城”冬天的。母亲总说:“唉,没办法呀,太穷,想回去就难过、就心酸。”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党中央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吃不愁穿不愁”,这个目标,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毕竟,目前在我们身边,基本没有人还在为吃饱穿暖而发愁。但是!经历过缺吃少穿的人,才知道吃不饱穿不暖是如何的狼狈,如何的煎熬!从缺医少药到医疗健康有保障
时不时到药店给父母买点钙片、感冒药等常用药摆在家里,是我常做的一件事。因为父母没有生病了及时服药、就医的习惯,他们生病了都习惯小病靠拖、大病靠扛,说到底,他们在缺医少药的年代生活得太久。记忆的大仓库里,同样还有那么几件让我铭记于心的往事。年,我七岁。那年夏天,父亲上山砍柴的时候摔了一跤,头撞在了一个尖石头上,在靠近太阳穴的地方被撞出一个鸡蛋大的坑,当看见父亲满脸是血空着手回到家时,我们都吓坏了。可是,在我的记忆里,医院、看病打针这样的情节,母亲到田埂上找了点草药,捣碎后敷在伤口上,再去邻居家借了几个鸡蛋,每天给父亲煮两个红糖鸡蛋,母亲还给吃不到鸡蛋的我和妹妹解释,这样能给父亲补补血。父亲是那种终年四季都不会闲一天的人,但这次,父亲在家静养了个把月。过了不久,二妹烫伤了腿,蜕了皮,于是我一天到晚要拿着一个掸帚给妹妹的伤腿赶苍蝇。自然,医院。回过头想一想,那的确是一个缺医少药的年代,生了病,熬过去,受了伤,谁会顾得上担心伤口感染、破伤风之类的。当你还挣扎在温饱线上时,活下去是勉强,活得好那是奢望。当时,在我们那个小山村,一医院,村子里的人头疼脑热,就在田埂上、山坡上、树丛中找点草草药,生更重的病时,就去赤脚医生那里或是离家很远的乡卫生院开点药。住院治疗,我小时候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事情。在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到山上放羊的爷爷从一个高高的石岩上摔了下去,摔成重伤,请了赤脚医生来看,赤脚医生说已经医治无望,平时隐忍刚强的爷爷,一直在大声呻吟,到傍晚,爷爷就在痛苦的呻吟声中离开了我们。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我的心都会隐隐作痛。我想,换作现在,我最敬爱的爷爷,不会那么年轻就离开我们的,我们医院,给他输血,给他手术,全力以赴抢救他。毕竟,现在的医疗条件,设施设备越来越先进,医务人员业务能力越来越强,很多当年看来没法医治的病症,早已攻克。以前的家乡,村公所没有医生,乡卫生院设施简陋,里面的医生也很少接受过系统教育,加上各种针药有限,总体上医疗条件很差。医疗硬件条件固然是影响老百姓就医的因素,但贫穷,才是群医院、小病拖大、大病拖死的根本原因。▲家庭医生到签约服务对象家中上门服务现在,国家出台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让城乡居民看病有补助能报销,看得起病,医院。我父母住过几次院,每次出院时都忧心忡忡地问我用了多少钱,我都会认真地告诉他们:虽然住院花了好几千,但大部分已经被国家报销了,我们自己才需要出千把块钱,这样一说,父母明显放松多了。便捷的交通是脱贫致富的有力推手
父亲和三叔用手推车推着我小叔叔到弥城体检的往事,父亲讲了无数遍,每次讲起,都有无限的感慨。感慨那个时代的艰辛,感慨人生的不易,感慨现在这个时代的好,感慨时代发展的步伐好快……我小叔叔考取师范学校的那个假期,在家里参加劳动时,脚受了伤,不能行走,可恰恰在那时的一天黄昏,接到了体检通知:第二天必须赶到弥渡二中参加体检。我家离弥城80多公路,离弥渡二中所在的苴力近70公里,当时从我家到牛街10多公里的山路,空身走路再快也要1~2小时,从牛街到弥城,已经有车路了,但路上很少看得见车子。凌晨三点多,父亲和三叔带上奶奶连夜炕的洋麦粑粑,用平时背柴用的背架背着小叔叔出发了。一路上,三叔和父亲轮换着背,十八九岁的小叔叔已经1米8几,体重可想而知,所以,想要走快也是不可能的。到天亮,父亲和三叔,终于把我小叔叔背到了牛街,虽然抱着遇到车子的侥幸心理,但父亲和三叔都不敢在原地等候,父亲在粮管所内发现了一辆手推车,询问到主人之后,硬是厚着脸皮,跟人家借。万幸的是,主人听说是要赶着去体检,知道这是关系到前途命运的大事,就把手推车借给了父亲。就这样,小叔叔坐上手推车,三叔和父亲推着车子沿着公路往遥远的苴力赶,一路上没有搭到车,就那么推着……到达弥渡二中的时候,天已经黑了,父亲说:“进到学校的办公室的时候,看见校长和班主任正急得团团转,看到我小叔叔,校长和班主任才松了一口气。”第二天,医院参加了体检,从苴力到弥城的这段路,父亲和小叔叔不需要再操心了,由学校帮忙解决。后来,小叔叔顺利通过了体检,被师范学校录取了。往事果真不堪回首!如今,从牛街到弥城的公路早铺成了柏油路,每天都有好几趟客车分时段排班运营,出入很方便,就连从牛街到我们团结村委会,也铺筑了柏油路,从村委会到我们三家村,也修通了车路,我想,不久的将来,这条车路,肯定也会铺成水泥路或是柏油路的。以前从我家来弥城,三四天才能一个来回,现在,一天就足够了,全程都有代步工具,或摩托,或班车,或私家车。便捷的交通,大大缩短了空间距离,提高了办事效率,促进了生产力——核桃才晾干,就有客商上门收核桃;养了肥猪也有人上门购买;盖水泥房的人家,从弥渡街直接可以把材料拉到家门口,人背马驮的少了,使用机械的增多了。要致富,先修路!这话说得实在啊,脱贫致富,离不开便捷的交通。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总书记看来,绿色生态是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只要勤劳肯干,守着绿水青山一定能收获金山银山”。小时候总喜赖床,母亲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快点起床啦,马上有客人来家里了,喜鹊都在院子里的桃树上说‘泡茶泡茶’了。“然后,我和妹妹就迷糊着眼睛起床了——万一客人真的来了,怕人家会说“这家有个懒姑娘”。我跟儿子讲这段往事的时候,生活在弥城的儿子对“喜鹊报喜”“乌鸦报丧”这些民间传说很陌生。儿子连喜鹊、乌鸦都没见过,当然对这些说法难理解了,而对小时候的我来说,喜鹊、乌鸦这些动物是司空见惯的。小时候,我家房子后面五百米远就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当然,更远处、更高处也是树林,家乡的山,从山顶到半山坡都被一条绿色的毯子覆盖着。当时的生态好得不得了,我经常跟着爷爷去山上放牛,有些时候,正在吃草的牛会“多出几头”,爷爷就告诉我,其中的几头并不是我家的牛,而是麂子。野兔、野猫、黄鼠狼、果子狸等小动物,在山林里经常遇得到;穿山甲打洞的痕迹在树根下经常看得见,爷爷告诉我,看见穿山甲打洞,说明这棵树下长蚂蚁了,穿山甲正在给大树清除蚂蚁呢;乌鸦、喜鹊、斑鸠喜欢在村庄附近飞翔,麻雀直接将家安在人家户的墙洞里,野鸡也会傻乎乎地飞到地里来偷吃庄稼,听到人来了慢腾腾地飞走,边飞边大声地叫着“岛货”“岛货”来讽刺愚蠢的人抓不到它;锦鸡深居简出,能看见一次不容易,是高傲的山林公主,但我表哥经常能从山上捡到漂亮的锦鸡毛,他就把它扎成一簇悬挂在床头,让我羡慕得眼红;表弟说飞狐要晚上才出来,它们喜欢吃竹子,晚上在竹林间飞上飞下;当然,偶尔也会在山林中遇到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小动物……可惜没有拍照工具,没办法留下它们的惊鸿一瞥。赶着牛羊走在山林里,爷爷会告诉我,这儿是天麻的窝,然后轻轻一扒,几只天麻就滚了出来,爷爷就用草帽兜着回家。草药到处是,爷爷当时爱说的一句话是:“一屁股坐下去都会坐到三棵药!”这话对当时我家乡的山来说,一点也不夸张,跟着爷爷放牛的我,小小年纪就记住了好多草药的名字:一枝蒿、苍耳、翻白草、灯心草、车前草、藿香、铜锤草、隔山消……年,我6岁,这一年,村里家家户户开始开荒种粮。没办法啊,粮食不够吃,玉米、小麦、高粱、荞、青稞、大麦等,各式各样的粗粮都拿来吃,可一年中总还有那么几个月青黄不接,为了多收点粮,扩大种植面积好像是唯一的办法了。我家房后米的树林,经过几天浓烟滚滚的焚烧,半个月后,变成了光秃秃的山,不久就种上了包谷、苦荞、豆子等作物。我妈妈跟我讲,开荒烧地时,树林里的火点燃后,野鸡、斑鸠、麻雀尖叫着从树林里往别的地方飞,野兔等小动物仓皇逃窜;火灭后,树根下有烧熟了的野鸡蛋、天麻等,还没有出窝的小鸟,被活生生烧死在窝里……离家更远的森林也未能幸免,大片大片的森林被砍伐、焚烧,开垦成了山地。许多人家都新增了10多亩的山地,粮食产量明显增加了,到这时候,一年四季的口粮总算是基本够了。看到成效,村民们更像比赛一样忙着毁林开荒,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不几年,原来一片绿的大毯子,这儿破了一个洞,那儿缺了个角,褴褛不堪。原来常在我家门前的桃树上唱歌的喜鹊不知去哪了;到山上,野兔、野鸡等小动物也极难碰见了;爷爷去世后,他曾经教我找天麻的地方,我却找不到天麻了,我以为天麻有灵性,它不想让爷爷以外的人找到它。长大后我才明白,其实是生态改变了,天麻以及小时候常见的那些小动物,都慢慢消失不见了。年,我13岁。那年的夏天,家乡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洪灾,村庄脚下淙淙流淌的温顺的小河发了疯,暴涨了几十倍的河水裹挟泥沙巨石,一路怒号而来,席卷了河岸两边的田地和核桃树,许多山坡也这塌一块,那塌一埂,山垮石坠,路断桥毁,大山千疮百孔。这一年全村人都很绝望煎熬,家家户户都或多或少的受到洪灾的影响,我家尤甚。因为我家房后山上的植被遭到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汹涌而来的泥石流把我家的房子埋了半截,院子、牛圈都被泥沙填充了,房子附近的烤烟、包谷都被冲毁了。那一年,我家庄稼基本灭产、主要经济来源烤烟灭产,唯一的一棵主产核桃树被水冲倒了,核桃灭产。年少的我,不知道父母是如何让全家度过那一年的。只是以后好多年,不管身在何方,每逢雨夜,我都惴惴不安,辗转难眠,总怕再遭遇那样的灾难。“泥石流”三字,于我是永远的心理阴影。遭遇了这个百年不遇的大暴雨、大山洪、大泥石流后,村民们渐渐觉醒,知道乱砍滥伐会导致水土流失,开始认真执行国家封山育林政策,原来散放的牛羊开始实行圈养,不再乱砍滥伐,大家开始在原来开荒种粮的山地上、房前屋后,种上大量的核桃、松树等。种植粮食的土地缩减了,村民们开始在作物种植分配方面做了调整,把种粮面积减少,烤烟种植面积增加,村民们发现,烤烟带来的经济价值远远胜过庄稼种植产生的价值。种了烤烟之后,我奶奶第一次吃上了芙蓉糕,她说:“世界上竟然有如此好吃的东西,又酥又香又甜。”芙蓉糕是我爹卖了烤烟之后买给她的。随着烤烟种植的发展,烤烟价格的提升,村里好多人家吃上了大米,老人、孩子吃上了从未吃过的糕点……村民们的日子终是一天好过一天。随着栽种的树木慢慢长大,洪灾逐步减少,等山上的草木丰茂后,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山体滑坡、泥石流不再出现,消失好几年的小动物又回来了。如今,走进山林,受到惊扰而腾空飞起的野鸡、斑鸠等,会吓你一个措手不及;葱郁的树丛中,时不时就会蹿出几只野兔、貂鼠等小动物,野果、菌子是大自然回馈给人们的美味;当然也有人专门找了鸡枞、松茸、羊肝菌等去卖,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比烤烟来得更容易的收入是核桃。如今,夏天回到村里,一眼看去,从河底到山顶都覆盖了层层叠叠的绿:山顶遮天蔽日的是松树等各种高大乔木,每年可以收获好多的松子;房前屋后、路上路下、河边、半山坡那些遮天蔽日的“绿伞”,是当年种下的核桃树长大了,青瓦白墙的村庄在核桃林中若隐若现,村子变成了大氧吧;河水又回到了原来清澈的模样,温和地徜徉在石头间,时不时和相遇的岩石来一首清越的合奏曲。我家从当年只有一棵主产核桃树变成了拥有多棵核桃树,这些核桃树,一年四季不需要过多管理,冬天里给它松上一回土,施上点农家肥,然后就等着到秋天的时候去把它收回家,去了皮,晾干后,就可以出售了。在村里,我家的核桃树算不上多,可每年也还是有几万块的收入,母亲常常嫉妒别人家的核桃收入,总说哪家哪家的核桃卖了10多万。家乡绿了、美了,下再大的雨也不再有洪灾了,在下雨的夜晚,我也可以一夜好梦到天明。现在,我的家乡,绝对不会再出现毁林开荒的事情了,反倒是有些人把种庄稼的地,也拿来去发展果木,开辟新的产业,也有人发展养殖业,在树林里放养生态土鸡,养殖不喂饲料的猪,养殖野猪等等,这些产业,慢慢地在家乡发展着。如今的家乡,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吃饱穿暖已不再是问题,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信难、教育难、就医难等问题,已经得到明显改善,乡亲们都在往吃得更好更健康,穿得更漂亮更舒适上努力,更多的村民把重心放在美化居所、改善生活设施,以及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得更有出息等方面。家乡走上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美丽乡村建设正在变成现实。
来源:微弥渡编辑:王丽莎审核:陈相平签发:白金龙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