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麦 >> 大麦网 >> 用一只狗狗的逻辑,打败所有哲学家
原因是我看了一本书,认识了一只叫孟弟的狗狗,它在和主人外出散步时,主人总是试图给它讲哲学,而孟弟怒怼主人N次。
孟弟算得上是一只真·哲学狗了!难道哲学是什么高深的东西吗?我们狗狗也能懂!哲学狗·孟弟谁是好狗狗,谁是坏狗狗?哲学上常常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对与错。而在狗狗的世界里,什么是一只好狗狗,什么是一只坏狗狗呢?哲学狗孟弟表示,这个判断和狗狗没关系,和人有关:“当你喜欢我做的事情时,你就说“乖”,当你不喜欢的时候,你就说“别闹”,就是这么回事。”在哲学狗孟弟看来,主人这种行为,是情绪主义(emotivism)的表现。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常常下意识地训斥狗狗,而只是因为它跳上了床,或者偷吃了狗粮。从狗狗的世界来看,这一切并不算得上错,仅仅是你不喜欢它这样做而已。如果你是一个情绪主义者,每当你做出道德判断,说一个行为对错与否、道德与否时,你真正想说的,同时实际上也是真正能说出口的,是我们是否支持该行为。然而狗狗的不服气,也会带给你另一个哲学思考:如果情绪主义是正确的,如果道德判断最终归结于“我喜欢或我不喜欢”,那么就会产生某种后果。突然之间,我们的道德判断就会变得非常无力,难以影响世界。那么,道德、对与错,有普遍的真理吗?抢骨头?谁对谁错?再来看看另一个狗狗世界的逻辑:有一根骨头,原本是这只狗狗的,但另一只强壮的狗狗也想要,结局是强壮的狗狗赢走了骨头。所以,哪只狗是对的,哪只狗是错的?这么简单的狗狗打架事件,在哲学家们之间可以演变成一场大辩论。尼采是支持强壮狗狗的一位哲学家,他宣称,道德常常是权力问题,是维护个人意志的方式。对什么是“正确”的判断,是当权者或权力的觊觎者想要维护或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的方式。所以在他的看法里,强壮的狗狗可以得到骨头,或许没什么错。然而更早的一位哲人,苏格拉底则持有完全不同的意见:人只有具有美德才能快乐,而那些利用权力来强取豪夺的暴君必定痛苦。以这位哲人的逻辑看,即便强壮的狗狗吃到了骨头,也仍旧是不快乐的。如果它能为自己的“不法行为”接受惩罚,则会享受到如同偿清债务般的满足感。到此你会发现,就连这么简单的一场狗狗打架谁对谁错,哲学家们都无法讨论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这些无休止的道德辩论,之所以无法达成共识,是因为双方对道德的定义从根本上就是相反的,用哲学家的话来说就是不可通约。而在哲学狗孟弟的眼中,这种“不可通约”用狗狗的逻辑也很好理解:“就像一场狗展,把不同品种的狗狗都混在一起,你试图同时去评京巴、大丹、大麦町三种狗。”哇,这很通透!如果你想问,这些哲学问题,最终都是有答案的,对吧?孟弟可能会这样回答:“答案?最好不要过早评判这些事。哲学说穿了就是寻找,是探索。”哲学与狗狗之间,其实早就颇有渊源。在柏拉图《理想国》的第二卷中,就这样描述过狗狗:它的这个天性确有迷人之处;
是真哲学家。
何出此言?
根据是:狗全然凭认识与否区分敌友。一个动物能以知与不知辨别喜恶,怎么能说它不爱学习呢?
确实如此。
爱学习和爱智慧,不就是哲学吗?于是,兼具哲学博士+爱狗人士两个身份的作家安东尼·麦高恩,就为自己的狗狗孟弟和自己所热爱的哲学,写了一本书——《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他模仿亚里士多德边漫步边教学的方式,与自己的小狗孟弟(一只可爱的马尔济斯犬)在出门遛弯的途中,聊起了许多哲学问题及其核心。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小白的哲学科普书,主要讨论的是西方哲学传统,十二次漫步中,一人一狗的聊天主题包括了伦理学、道德哲学、自由意志、逻辑学、形而上学、认识论、科学哲学、生命的意义、上帝是否存在等等。而小小的孟弟,绝对是书中的重要角色,狗子的吐槽会适时地帮你缓个神,让哲学“说人话”——“啥?”
“呃……是否可以为听众着想一下?”同时,可爱的孟弟也会代替你问出一切你觉得“尴尬”“不敢问”的小白问题。比如在谈到道德与伦理时,你或许会有和孟弟一样的困惑——“多多少少懂一点儿了吧。就像你说的,现在这些思想只是流于文字而已。但对于其中一些文字我有个小问题,你有时说“道德”,有时说“伦理”,这两个词指的是一回事吗?”作者写《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的初衷,就是为了把对哲学感兴趣的读者迎进哲学世界的大门。“学哲学就像遛狗,可以选择不同的路线——朝哪边走,走多远,甚至目的都可以不同。”如果你对哲学有畏惧,或许就需要这一本满是英式幽默、口吻极其生活化的入门读物。而这本书,也正是「未读会员计划」的11月「未读之书」!成为「未读Plus会员」,可以直接获得这本书,附赠独一无二的原创藏书票,还能和书友们线上共读此书,聆听编辑的深度分享,发掘生活中的哲思时刻。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