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麦 >> 大麦网 >> 种植玉米最怕遇到这种病害玉米全蚀病,
玉米全蚀病是一种土传病害。
玉米抽穗开花期地上部开始表现症状,自下部叶片逐渐向上扩展,初为叶尖和叶缘变黄,渐向叶片内扩展。叶片出现黄绿条纹,最后全叶呈黄褐色干枯。重病植株叶片全株枯黄,尤其在7~8月份遇雨水多、土壤湿度大时,病根迅速扩展,重病株根系严重腐烂。玉米收获前后,病株根茬上病菌迅速生长,根部症状明显。轻者根尖或部分根部变黑褐色;重则须根和根毛大量减少,根皮变黑色,出现发亮条斑,并向茎基部延伸,呈现“黑脚”和“黑膏药”症状,即玉米全蚀病病菌的有性阶段子囊壳。切取病根黑皮组织经乳酚油透明镜检,菌丝暗褐色呈“八”字形分支,这是诊断与其他玉米根病症状的主要区别。
在夏玉米区有两个初侵染源:一是玉米病根茬,二是小麦病根茬。夏玉米收获后部分病菌侵染秋播冬小麦根部越冬。玉米受“害后,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秃顶率增加,一般减产20%~50%。病菌除侵染玉米外,还可侵染高粱、谷子、小麦、大麦、水稻,以及知风草、马唐、狗尾草等禾本科作物和杂草。
目前,各地主栽杂交种和自交系对玉米全蚀病均表现感病,但感病程度有差异。自交系比杂交种发病重。沙土、壤土地发病重于黏土地,洼地发病重于平地,平地重于坡地,这与土壤湿度有关。施肥与发病也密切相“关,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增施适量钾肥,抗病增产效果明显。
玉米全蚀病是土传病害,因此必须以种植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等农业技术措施为主,结合药剂处理种子、控施颗粒剂或施用MB型玉米专用肥等综合防治技术,能减轻其发生危害。
1、农业防治:因地制宜种植抗病、耐病杂交种,并注意品种搭配和轮换。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尤其应多施钾肥。采用合理轮作,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或与大豆、棉花等作物间作,可明显减轻病害。深翻整地,清除病根茬,消灭越冬菌原,减少初次侵染来源。
2、药剂防治:可用3%粉锈宁颗粒剂,每公顷穴施22.5公斤,有明显防病效果;也可用25%粉锈宁或25%羟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0.3%药量拌种;或用玉米种衣剂17号按1:50拌种;或用2%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2%~0.3%拌种;或穴施0.01%~0.02%速保利颗粒剂,每公顷穴施45公斤。施用MB型专用药肥,具有控制全蚀病发生和增产的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