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出自《论语·第十八章·微子篇》,古代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现代社会不可能人人参加农业劳动,但古人说的“五谷”是什么,你知道吗?知“五谷”“五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五谷”指各种粮食作物;狭义上“五谷”指五种主要粮食作物。在古代,“五谷”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麻、黍(shǔ)、稷(jì)、麦、菽(shū);二是稻、黍、稷、麦、菽。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就是“麻”和“稻”,一个有“稻”无麻,另一个有“麻”无“稻”,后四种相同。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何在,最后再说。识“五谷”1、“麻”和“稻”麻是我国古代的农作物之一,由于它的籽可以充饥,所以位列五谷之一。后来虽然从主食领域中退出,但仍被用在一起传统仪式上。麻的茎皮纤维长而坚韧,可用以织布、纺线,布可做衣料,线可制绳索,编织渔网笔,也是古代造纸的主要原料。麻有多种,苎(zhù)麻、黄麻、青麻、汉麻、亚麻、罗布麻和槿麻等。稻,就是大米,中国南北方都有种植,南方种得多一点。稻喜水,因此水稻多,旱稻少。稻去壳后就叫大米,分为籼米、粳米、糯米三种。2.黍(shǔ)和稷(jì)黍和“稷”,很容易把我们现代人搞晕。因为今天我们不用这两个词,还有网上各种解释不一。实际上,“黍”是黄米,也叫大黄米,颗粒略大,有黏性;“稷”是小米,也叫黄小米,颗粒略小,无黏性。我们平时最常吃的,最容易买到,最常买的是小米,也就是“稷”。3.麦麦,分为大麦、小麦、燕麦、元麦等,和稻一样是我们的主要口粮。小麦产量最高,最常见。北方人以吃小麦为主,南方人以吃大米为主。大麦主要用于酿酒,是啤酒的主要原料;燕麦,一般制作成燕麦片,属于属于营养品;元麦,又名青稞,既食用,酿酒。4.菽(shū)菽是豆类的总称。豆类营养丰富,是肉食蛋白的良好替代品,有益健康。辩“五谷”1.是“麻”还是“稻”“麻”和“稻”有争论,是因为“五谷”中的“五”字,认为“五谷”就是五种吃的。因此,在这个狭义五谷的框架内,来谈是麻还是稻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根据现在的发现,麻和稻的种植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一万余年。《周礼·天官·疾医》《素问·藏气法时论》等古书都提到有五谷,但到底是哪五谷,能有今天的争论都是做注的人引起的。因为做注的人比较有名,因此他的观点被自的拥护者所坚持。到底是麻还是稻,笔者支持“是麻”,原因有三。一是麻这种作物籽可以吃,茎皮可以织布穿衣、制作劳动工具,古人必然十分重视而放在第一位。二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在中原(河南),当时中原地区是没有稻的。宋代以前,中国人的主要活动在长江以北,当时小米是主食,南方那时大片地方还未开发。三是稻在古代的排名并不靠前。因为小米耐储存,所以中国古代的军粮主要是小米。就是抗战时期我们的主要军粮也是小米,因此后来才有了“小米加步枪”的说法。2.是“五谷”还是“六谷”《三字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启蒙读物,在其中有这样一句,“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问题来了,到底是”五谷“还是”六谷“?上面的”麻稻“都快把人弄晕了,这里又把麻取掉,加了个”梁“进来,怎么回事?查了查《辞海》,上面说”粱“就是粟,也就是“谷子”、“小米”,也指精美的食物。既然这样,那后面的”麦黍稷“怎么回事,不是重复了?古人就是喜欢这样绕来绕去把人弄晕!网上有人说是高粱,百度知道上说,高粱又名蜀黍,可能由非洲或印度传入,也可能是国产,有关高粱的出土文物及农书史藉证明,最少有年历史。从”蜀黍“这个名字看,笔者以为是”黍“的变种,《三字经》有可能是把高粱加进来弄成了”六谷“,也可能是为了押韵,说的实际还是”五谷“,支持的是第二种说法,把”麻“换成了”稻“。因为古代小米的别称为“粱”,也就是稷,这样说是为了怕和后面重复。笔者以为,“五谷”最初可能是实指,就是指五种吃的,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食物种类多了,就变成了虚指。从五谷丰登这个传统成语来看,“五”分明就是虚指,不可能只希望5种作物丰收吧。3.弄懂“黍”和“稷””。“黍”和“稷”这两种吃的绝对搞晕多数人,说法太多,看看上图,专家都说是一种东西!真要是一种东西,古人多弄一个字出来干什么?吃得太饱,没事干娱乐吗?“黍”是黄米,也叫大黄米,颗粒略大,有黏性;“稷”是小米,也叫黄小米,颗粒略小,无黏性。上面简单说了两者的区别,实际上还有别分辨方法。“黍”没脱壳前叫“糜子”,“稷”没脱壳前叫“粟”,也叫“谷子”,这是从名字来区分。我们还可以药效上来区分,中国古代中药是药食同源的。唐朝名医孙思邈说:黍米,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主益气;清代名医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说:栗(专入肾,兼入肠胃),肾之果也,味咸性温,体重而实,故能入肾而补气。一个是养肺的(黍),一个是入肾补气的(稷),这分明就一样。说句实话,之前“五谷”笔者也叫不全,属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徒,以上内容属于现学现卖,知识点来源于网络,但经过了认真分辨和思考,有个人观点,属于个人劳动成果。无授权,严禁转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efulane.com/xfljs/12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