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啊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上篇文章《为什么中国传统饮食咸的多?西方食品甜的多?》我提到了“甜党”“咸党”之争,其实甜党多在南方,咸党多在北方,因此又有“南甜北咸”的说法。那为什么会有“南甜北咸”的区别呢?其实一开始北方人也是喜欢吃甜的——要知道喜欢吃甜是人性使然。不过,这喜欢的东西能不能吃到嘴里是个大问题。中国人最初的甜味来源,是以大麦的麦芽制作的麦芽糖为主,以蜂蜜为辅(详见《为什么中国传统饮食咸的多?西方食品甜的多?》一文)。但是由于咱们古代一直以来粮食都不是十分充裕,大麦成熟了首先是做主粮来吃,所以麦芽糖一直是稀有的产品,蜂蜜那就更不用说了。这就导致北方人只能用便宜的盐代替糖来做调味品,咸味成了为主角,甜味只能是少数人、偶尔尝尝的高级货。麦芽糖同时,北方的气候也影响了食物制作时的味道。北方夏季炎热干燥,人出汗很多,人体水份的蒸发量大,需要多吃咸的食物来补充随着汗水流失掉的盐分。另外,南方蔬菜一年能长好几茬,冬天也有新鲜菜吃。而北方过去没有蔬菜大棚之类的技术,为了在冬天吃到蔬菜,北方人就只能用盐把蔬菜腌起来保存,这也养成了北方人吃咸的习惯。腌白菜而南方人为什么能养成吃甜的口味呢?这实际上还是因为蔗糖产量的提高带来的结果。明中期嘉靖年间至清初顺治末年,也就是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中国的甘蔗种植和制糖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福建、台湾、广东等地形成了成规模的甘蔗种植基地,由此生产出了较多的白糖。当然,这个较多只是跟过去麦芽糖的产量相比而已,白糖还是属于比较贵的中高档货,相当于飞天茅台改成了茅台迎宾或赖茅。而且白糖要从南方运到北方,运费得算吧?加上高昂的运费,那个时候的北方人,也就逢年过节才会吃点白糖做的甜食。而处于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等省市,一是得了地利之便,二是当时这些地区经济也确实比较发达(换句话说就是有钱了),所以白糖就消费得起了。从清代中叶开始,江南菜开始出现了嗜甜的现象。清末民初,杭州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记载:“苏(州)人以讲求饮食闻于时,凡中流社会以上人家,正餐、小食,无不力求精美……至其烹调之法,概皆五味调和,惟多用糖。”清代著名文人、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里的江南菜肴,很多都使用了糖作为调料,用于日常饮食中的煎炒炖煮蒸炸。据史料记载,清代中期,大量的广东和福建糖在江南进行销售,每年达上亿斤之多,使得江南成为了明清时期粤糖和闽糖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包括地方志《虞乡志略》都记载当时常熟县:“世人由来爱甜口,不妨十倍添糖霜。”这就让江浙菜逐渐形成了“甜口”的主风味,南方人吃甜的说法也由此传播了开来。其实,任何地方口味的形成都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也正是这些口味的差异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中华美食。咱们现在的“甜党”“咸党”之争,无非是生活富足了以后,才会有的争论话题。还是那句话,无论是“甜党”“咸党”,也无论南方北方,我们能有心情有时间来讨论各地风味差异,还得要感谢我们的先辈们为我们争取到的幸福生活。我们也不能辜负他们的付出,用我们自己的努力,让这样的生活持续下去,一代一代过得更加美好!#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efulane.com/xfljs/13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