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的“五谷”之一,占据着重要地位。
目前已经发展世界最古老的小麦,是西亚物种,即今天西亚的两河流域地区。在那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小麦遗存,距今约1万年。
二倍体小麦:染色体是生物细胞核里的一种物质,是生物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每种生物的细胞核里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染色体。细胞有两套相同染色体的植物,叫作二倍体植物。具有多于两套染色体的植物,就叫作多倍体植物。
西亚地区的小麦属二倍体小麦,也叫一粒系小麦。
农业科学家研究表明,一粒系小麦的长期栽培过程中,与一种跟它生长在一起的禾本科野草——野生二倍体的拟山羊草,发生了天然传粉杂交,进化成为有28条染色体的四倍体二粒系小麦。二粒系小麦每小穗有两朵花结实,比一粒系小麦籽粒大一些,穗轴也变得较硬,产量也提高了。
这也是小麦第一次进化过程。
在二粒系小麦的种植过程中,一种叫节节草的野生植物又跟二粒系小麦发生了杂交,杂交后代经过染色体天然加倍后,表现出穗大籽粒多的特征,由此发展成为现代小麦的祖先——六倍体小麦,也叫普通小麦。
这,则是小麦的第二次进化。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这些小麦品种,基本都是六倍体普通小麦。如今,世界上普通小麦的种植面积,占小麦种植总面积的90%以上。
《左传》成公十八年中记载:“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麦),故不可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地区已经开始广泛种植小麦了。
最早记载小麦的是安阳殷墟甲骨文。
甲骨文中的“来”和“麦”这两个字都被诠释为麦类作物,前者一般被释为小麦,后者被释为大麦。
甲骨文证实:小麦至迟在距今年前后的殷商时期已经传入太行山一带。
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以来,正式发表或报道的有关早期小麦遗存的发现已经多达数十例。这些遗址多分布在甘肃、河南、山东、陕西、新疆、青海等地。山东胶州赵家庄遗址出土小麦遗存,距今约年,可以确定,小麦最晚在距今年以前已经在我国北方地区及丁部地区广泛种植。
石磨是传统的碾粉工具,在先秦时期已经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小麦经过碾碎后更加利于人肠道的吸收,小麦由粒食变成了面食,这样随之小麦的种植面积也很快扩大。
隋唐以后,粟麦轮作推广,小麦逐渐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年)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麦作为赋税征收的对象。到了宋代,虽然粟、麦、稻为中国主粮,但相对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北方小麦生产消费已远超小米。
民国时期,河北小麦亩产一般为一百多斤。例如,《平乡县志料》记载,河北平乡“小麦产旧漳河沿岸者最佳,产量每亩一百五六十斤,或一百七八十斤不等”。
20世纪40年代,更为先进的杂交选育开始出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小麦开始了大规模杂交育种和种植推广。
此后,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后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河北先后进行了4次较大规模的小麦品种更新。
到本世纪初,在河北小麦种植条件较好的太行山、燕山山前平原地区,小麦亩产斤已经比较普遍。加之上世纪70年代以后,河北大部分平原区已经实行冬小麦和玉米轮作,在21世纪初的山前平原地区,吨粮田的目标(即周年亩总产超过公斤)已经实现。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