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

小麦病害图谱及防治方法

发布时间:2020/10/21 23:14:29   点击数: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5779684.html

全国范围内小麦的主要病害有:40种

山东、河南小麦主要发病病害种类:33种

其主要病害种类及危害与全国情况基本相似

按病原分:

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等

按危害部位分:

穗部病害:赤霉病、白粉病、叶枯病、病毒病等

叶部病害:锈病、白粉病、叶枯病、病毒病等

干部病害:秆锈病、秆黑病、纹枯病等

基部病害:根腐病、全蚀病、纹枯病等

1

小麦白粉病

发生部位

可侵染小麦植株上的任何部位,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穗部及杆部也可发生病害。白粉病在苗期至成熟期都可发生。

病害特征

一般叶片正面的病斑比背面多,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发病重。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病斑多时可愈合成片,并导致叶片发黄枯死。病株穗小粒少,千粒重明显下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丰产品种。

2、消灭侵染菌源。麦收后,及时深耕灭茬,将病株残体埋于土中,可加快病菌的死亡,减少菌源。秋播前铲除自生麦苗。带菌麦苗经沤制腐熟后再撒施田间。

3、合理施肥浇水,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

4、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5、药剂防治,当病叶率达到10%时,常用粉锈宁进行防治。

2

锈病—叶锈病

发生部位

条锈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叶锈病(黄疸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可为害叶鞘和茎秆。

秆锈病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可为害叶片和穗部。

病害特征

三种锈病症状区别: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锈病的孢子零散生于小麦的茎秆和叶片上,呈橘红色,孢子堆较大,最适宜温度为20℃。

叶锈病(黄疸病)的孢子堆分散或密集在小麦叶片上,排列不规则、圆形至椭圆形呈红褐色,颜色比秆锈病淡,孢子堆也比秆锈病小,对温度的要求介于秆锈和条锈之间。

条锈病的孢子堆在小麦穗部和叶片上沿叶脉排列成显著的条斑,颜色为黄色以至枯黄色,成株期呈虚线状并与叶脉平行排列,幼苗期以入侵点为中心,呈同心轮状排列。

孢子堆比叶锈病小、气温在5~15℃时最适宜发育,气温低于0℃时发育受阻,有间歇的小雨和雾露天气可助长发育。

秆锈病夏孢子堆深褐色,最大,长椭圆形至长方形,排列散乱,无规则。

防治方法

1、选择小麦抗病性的小麦品种。

2、铲除杂草,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在分蘖到拔节期追施草木灰、钾肥,在拔节到抽穗期喷施磷肥,增加植株抗病能力。

3、药剂拌种是控制菌量的重要手段,拌种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g拌麦种50kg,或24%三唑醇·福美双悬浮剂~g可拌kg种子,拌种是将药液稀释,边喷边拌,拌后闷种4~6小时。

4、防治小麦锈病的药剂比较多,目前应用较广的药剂是三唑酮(又称百里通、粉锈宁等)、新型三唑类杀菌剂、苯甲·丙环唑乳油、戊唑醇悬浮剂等。

3

小麦赤霉病

发生部位

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小麦赤霉病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病害特征

一般在扬花后6~10天出现症状,发病盛期通常在乳熟期到糊熟期,黄熟后基本停止。最初在个别小穗的基部或颖壳上出现水渍状褐色斑,后逐渐扩展使整个小穗枯黄,且在小穗间上下蔓延。田间湿度高时,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会产生粉红色霉层。后期病部可以出现蓝黑色小颗粒。受害籽粒皱缩、变小,表面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层。

苗腐先是芽变褐色,然后根冠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幼苗死亡。

基腐初期茎基变褐色软腐,然后凹缩,最后麦柱枯萎死亡。

秆腐初期在剑叶的叶鞘基部呈棕褐色,接着扩展到节部,以后上面长出一层红霉,病株易被风吹断。

穗腐发病初期,在小穗基部出现小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然后逐渐蔓延到全穗,在后期高湿条件下,粉色霉层产生蓝黑色小粒。麦穗得病后,麦粒皱缩干瘪,严重时全穗枯腐。

防治方法

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保穗为关健的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选育和推广抗耐病性良好、优质的品种,提高种子纯度,避免混杂;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加强管理,开沟排水,合理施肥,促进麦株健壮生长。

2、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的重点是施药保穗,小麦齐穗期至盛花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通常首次最佳施药时间为扬花初期,即扬花率10%左右。常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多菌灵胶悬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对水低容量喷雾,要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

4

小麦黑穗(粉)病

发生部位

穗部,病株稍矮。

散黑穗病主要发生在穗部。病穗比健穗抽穗早,腥黑穗病发生于穗部,抽穗前症状不明显抽穗后至成熟期症状明显。

病害特征

国内主要有: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大麦)、小麦秆黑粉病整个籽粒被害,外包有一层灰色薄膜,病粒称为菌瘿。

病粒外护颖张开,使菌瘿外露(褐色)。用手指微压菌瘿易碎,散出黑色粉末(冬孢子)。病穗有浓厚的鱼腥味,故称腥黑穗病。腥味是孢子含有的化学物质——三甲胺的气味。

防治方法

种子处理是防治小麦散黑穗病的关键。

1、农业防治:①建立无病种子田,选用无病种子。②小麦抽穗前,加强种子田的检查,及早拔除残留的病穗,以保证种子不受病菌侵染。2、物理防治:①先将麦种放在冷水中浸4~6小时,然后将麦种放到49℃的热水中浸1分钟,最后放到54℃的热水中浸10分钟,取出后迅速放入冷水中,冷却后捞出晾干。此法杀菌效果好,但要求严格掌握规定的浸种温度和时间,温度偏低效果不好,温度偏高或时间过长会损坏种子发芽。②先将麦种放在冷水中浸4小时,随即投入55稳定℃的温水中浸24小时,取出晒干后播种。3、药剂防治:用2.5%咯菌腈悬浮剂-ml/kg种子,或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ml/kg种子,或6%戊唑醇或50%多菌灵种衣剂30-60ml/kg种子,兑水混匀拌麦种,晾干后即可播种。

5

小麦全蚀病

发生部位

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一种根部病害,侵染根部和茎基部。

病害特征

幼苗感病: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分蘖期:地上部不明显,但种子根与地下茎变灰黑色,重病株稍矮基部叶黄。

拔节期:返青迟,似干旱、缺肥状,根部大多变黑,根轴变黑,茎基表及叶鞘内有黑菌丝。抽穗灌浆期:成簇或点片早枯白穗,基部有“黑膏药”状,即“黑脚”和“白穗”。干旱时无“黑脚”。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严禁从病区调种,保护无病区;发病田严禁留种,就地封锁,就地消灭,严禁留种,且将病茬焚烧,减少病源;重病地实行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及铵态氮肥,合理灌溉,雨后及时排水。2、种子处理:用2.5%咯菌腈悬浮剂-ml/kg种子,或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ml/kg种子,或6%戊唑醇种衣剂30-60ml/kg种子,兑水混匀拌麦种,晾干后即可播种。3、在返青拔节期,可以用下列药剂防治: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硅唑,或硅噻菌铵,顺麦垄淋浇于小麦基部。

6

小麦纹枯病

发生部位小麦各生育时期均可受害,造成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倒伏、枯孕穗等多种症状。病害特征

种子发芽后,芽鞘受侵染变褐,继而烂芽枯死,不能出苗。小麦3~4叶期发生,在第一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边缘褐色的病斑,严重时因抽不出新叶而造成死苗。花秆烂茎出现在拔节后,病斑最早出现在下部叶鞘上,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图)。条件适宜时在茎秆上出现近椭圆形的“眼斑”。田间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可见蛛丝状白色的菌丝体,以及黄褐色的菌核由于茎部腐烂,后期极易造成倒伏。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或形成“枯白穗”。此时若田间湿度较大,病植株下部可见大量油菜籽状的菌核。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合理轮作,减少菌源的积累;提高整地质量,适期晚播,合理密植,避免田间密度过大;增施有机肥,平衡施用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2、种子处理。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5~20ml,或2%戊唑醇拌种剂10~15g,或5%井冈霉素水剂60~80ml,对水ml,拌种10kg。

3、药剂防治。

纹枯病横向侵染期(拔节前),可结合春季化学除草加入烯唑醇等农药,达到除草和控制纹枯病、根腐病等双重效果。

纵向侵染期(拔节后),当田间病株率达15%时可亩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g,或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g,或20%井岗霉素·蜡质芽孢杆菌(纹霉清)悬浮剂60~ml,或70%甲基硫菌灵0倍液(或50%多菌灵倍液)+12.5%烯唑醇倍均匀喷雾防治。

如使用手压式喷雾器要适当加大用水量(一般亩喷施药液量不少于30kg),将药液喷淋到小麦茎基部的发病部位,确保防治效果。根据气候情况一般间隔7~10d施药一次,防治1~2次。

7

黄花叶病毒

发生部位

叶片—全株

病害特征

染病株在小麦4~6叶后的新叶上产生褪绿条纹,少数心叶扭曲畸形,以后褪绿条纹增加并扩散,发病麦株矮缩,生长缓慢,节间缩短变粗,叶片黄花,并有斑驳状黄绿相间的条纹。颈基部老化变硬,心叶黄花,严重者心叶枯死。该病发病突然,发展较快,对小麦生长发育十分不利。该病一般成片发生。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

2、加强管理,避免通过带病残体、病土等途径传播;

3、轮作倒茬与禾本科租作物轮作可减轻发病;

4、冬麦适时迟播,避开传毒介体的最适侵染时期;

5、增施基肥,提高苗期抗病能力;

6、药剂防治。

8

小麦黄矮病

发生部位

麦类各生育期均可受害,叶片—全株

病害特征

受害叶片尖端褪绿变黄,逐渐向叶片基部发展,并向上部叶片扩展,叶背蜡质层增多,植株严重矮化,不抽穗结实,或抽穗结实但籽粒减少,穗粒重减轻,最后全叶干枯,秕穗率增加,千粒重降低。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丰产品种;适时播种,避免早播;对已发病田块,增加肥水管理,减少损失。

2、种子处理:用6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拌种,也用种子重量0.3%的48%毒死蜱乳油拌种,并可兼治地下害虫和麦叶螨。

3、及时防治蚜虫:吡虫啉;高效氟氯氰菊酯,或氟啶虫胺腈。

9

小麦从矮病

发生部位

叶片—全株

病害特征

小麦感病后分蘖增多,植株丛生矮缩,心叶叶脉产生黄绿相间的条纹,严重时不能抽穗,或虽抽穗但穗小粒秕。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适时播种;

2、加强栽培管理,清除杂草、小麦平作,合理安排套作、麦田冬灌水保苗,避免与禾本科植物套作;

3、精耕细作,消灭灰飞虱生存环境,压低毒源、虫源;

4、出苗后喷药保护,包括田边杂草也要喷洒,压低虫源,可选用:氧化乐果、马拉硫磷、也可用噻嗪酮。小麦返青盛期也要及时防治灰飞虱,压低虫源。

10

小麦根腐病

发生部位

整个生育期,危害小麦各个部位,根部尤为严重

病害特征

种子带菌严重者播种后不能发芽,或发芽后幼芽即脱离种皮死在土中,有的虽能发芽出苗,但生长细弱,病苗矮小丛生,无效分孽多。

成株期:小麦根颈部呈褐色腐烂,引起茎基部折断倒伏,严重地块会发现有点发性的枯死麦株,穗部在叶片及叶鞘上会形成梭形或长椭圆形病斑,颜色灰至黑色。穗部:穗部发病多危害几个小穗,小穗梗和颖片先变褐色,以后表面密生黑色霉,如果穗茎或穗轴受害常引起穗枯或掉穗,病穗种子受害,胚部变黑,形成黑胚。

防治方法

1、选用抗根腐病的品种;麦收后及时耕翻灭茬,使病残组织当年腐烂,以减少病源;轮作换茬,适时早播、浅播;种植不带黑胚的种子;合理肥水管理,施用腐熟的有机肥。

2、种子处理:用15%多菌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g/kg种子,或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g/kg种子,或50%三唑酮?福美双悬浮种衣剂-g/kg种子。3、发病初期,及时喷药进行防治:异菌脉;三唑酮,丙环唑等。成株开花期,喷洒丙环+福美双对水均匀喷洒。成株抽穗期,可用丙环唑+三唑酮,对水喷洒1-2次。

11

小麦霜霉病

发生部位

在不同生育期表现不同,主要在叶部、杆部表现明显

病害特征

苗期受侵的麦苗表现矮缩,分蘖稍增多。拔节后病株矮化明显,节间缩短,叶片变宽,呈现淡黄色,有的病叶扭曲。重病株常不能孕穗并在抽穗期死亡。穗常包于旗叶鞘中,或从旗叶鞘侧面拱出,弯曲成龙头状,畸形。病株茎秆粗壮,表面覆一层白霜状霉层。该病在10℃以下或35℃以上不表现症状。喜温暖潮湿的条件,特别是淹水情况下对发病更有利。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应与非禾谷类作物进行1年以上轮作;

2、健全排灌系统,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发现病株及时拔除以减少菌源积累;

3、种子处理:播前每50kg小麦种子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g加水3kg拌种,晾干后播种;4、在苗期喷施精甲霜灵等。

12

小麦炭疽病

发生部位

发病主要为害叶鞘和叶片

病害特征

叶鞘染病麦株基部叶鞘先发病,初生褐色病变,产生1—2cm长的椭圆形病斑,边缘暗褐色,中间灰褐色,后沿叶脉纵向扩展成长条形褐斑,致病部以上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形成近圆形至椭圆形病斑。后期病部连成一片,致叶片早枯。以上病部均有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茎秆染病生出梭形褐色病斑。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炭疽病的小麦品种;

2、与非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

3、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或深翻;

4、发病重的地区或地块,可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或25%苯菌灵乳油,防治1次或15天后再防一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guos.com/dmgx/1894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