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麦 >> 大麦功效 >> 看病原类别与特性聊病害综合防控小麦根腐与
黄淮海小麦产区,尤其是山东、河南和安徽,小麦根腐病和茎基腐病无论是发病面积还是危害程度,这些年一直呈上升趋势,已经对小麦产量构成较大的威胁。
在百度上输入“小麦根腐病”、“小麦茎基腐病”这两个关键词,搜索结果分别是条、条,堪称网红。关于这两种病害防治的文章非常多,但大多数都是介绍这两种病害的症状和防治方法,看似详细其实不一定正确。比如,百度百科和搜狗百科就把造成小麦根腐病的病原菌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sorokiniana),视为玉米平脐蠕孢茎基腐病菌的病原菌,但我在好几家中外平台上没有查到有关这一说法的证据。
常言道,治病要治根,对于所谓的小麦根腐病和茎基腐病来说,它们的病根是什么?如何抓住病根综合防控?
病根就是造成病害的根本原因,这包括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内因是指引起病害的直接因素,叫做病原。对于小麦根腐病,
由中国植保学会组织编著的第三版《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中,引起小麦根腐病的病原是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sorokiniana),有性阶段为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sativus)。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张德珍、李鹏昌、陈晓霞等年发表在《植物保护学报》的《山东省小麦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认为山东省小麦根腐病病原菌主要是麦根腐平脐蠕孢菌和3种镰孢菌(黄色镰孢菌Fusariumculmorum、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和尖镰孢菌F.oxysporum),前者更占优势。
对于小麦茎基腐病,山东省植保所王恒、马立国等通过年从山东省28个地区份样本中分离鉴定出假禾谷镰孢菌F.pseudograminearum、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和尖镰孢菌F.oxysporum3种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菌。河南省农业大学植保学院付博、杨云、周海峰等年从郑州、许昌等地采集的样本中分离出禾谷镰孢菌、假禾谷镰孢菌、木贼镰孢菌F.equiseti和麦根腐平脐蠕孢菌等。江苏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张鹏等也在所采集的样本中分离出以禾谷镰孢菌为主的病原。江苏农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姚琴等则从江苏沿海地区的弶港农场小麦茎基部叶鞘腐烂部位分离出微结节霉真菌(microdochiumnivale),也就是雪霉叶枯病菌。
其实,平脐蠕孢菌和镰孢菌都属于高等真菌,所引起的病害名称尽管有根腐和茎基腐之别,但在症状表现上却有相似之处,很难通过症状区分。
江苏省植保所的李伟等把茎基部第一、二节变褐、变黑症状的病株,叫做小麦茎基褐腐病。他们在年和年从江苏、安徽、湖北、河南、河北和四川6个省48个县65个采集点采集了这种症状的病株,分离到麦根腐平脐蠕孢菌占37.27%、镰孢菌占30%、雪霉叶枯病菌占21.82%、黑附球菌占10.91%。其中,江苏以雪霉叶枯病菌为主、安徽河南以麦根腐平脐蠕孢菌为主、河北大多为镰孢菌、四川则以镰孢菌和黑附球菌为主。
从以上可以看出,造成小麦根腐或茎基腐的病原菌并非我们所认为的那么简单,同为“根腐病”其病原菌除了麦根腐平脐蠕孢菌还有镰孢菌,而所谓的“茎基腐”,分离出来的病原菌除了多种镰孢菌以外,还有麦根腐平脐蠕孢菌、雪霉叶枯病菌、黑附球菌等,并且不同区域同一种病害的优势病原菌也有明显的区别。
在生产中也很难从症状上区别出哪些是根腐病哪些是茎基腐病,这就需要在基本了解到造成当地小麦上出现这些症状的优势病原菌的基础上,结合其发生规律,制定出一套能够同时对这两类病害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小麦、大麦等禾本科作物上,从幼苗到成株都可能会被麦根腐平脐蠕孢菌侵染,因而,侵染时期不同感病部位不同症状也各有不同。
幼芽和幼苗感病是由于种子或土壤带菌所致,种子发芽后幼芽和根即遭病菌侵染发病,在芽鞘和地下茎上产生浅褐色条斑,随病害加重色泽也变深,病斑面积扩大,严重时地下部全部变褐、溃疡或腐烂,有的幼苗甚至不能出土,即便能出土,幼苗扭曲,或逐渐病死,或生长衰弱发育迟缓。
(平脐蠕孢菌侵染幼苗后的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guos.com/dmgx/18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