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

病虫害科普丨大麦坚黑穗病的危害与防治

发布时间:2023/4/5 20:43:12   点击数:

一、分布与危害

大麦坚黑穗病是大麦上常发生的种传真菌病害之一,在世界各大麦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一些研究者认为大麦坚黑穗病比大麦散黑穗病和拟散黑穗病分布更广泛。大麦坚黑穗病对大麦生产危害较小,一般造成的平均产量损失为1%~5%。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大麦坚黑穗病平均发病率在10%左右年福州近郊龙门县,一般地块发病率为4%~5%,部分病重地块发病率为13.5%。年福建新店附近个别病重田发病率高达50%以上。年江苏苏北大麦坚黑穗病重病田病穗率达26%。

经过多年防治,总体而言,目前该病害危害较轻,但局部地区较重,如在青藏高原裸大麦(即青稞)种植区,该病害普遍发生,尤其在我国四川甘孜和西藏昌都地区和云南弥渡的局部地区为害较重,达到流行或严重流行程度,田间发病率为4%~8%。在云南宣威大麦坚黑穗病一般发病率在5%左右,严重的超过15%,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大麦产量和品质,阻碍大麦生产的发展。——年,在阿塞拜疆东部和伊朗阿尔达比(Ardebil)地区调查发现,约一半地块发生大麦坚黑穗病,估计造成的产量损失约1.37%;-年,对摩洛哥各地大麦种子抽样调査发现,84%种子样品携带大麦坚黑粉菌。在种子药剂处理措施得到普遍应用的地区,大麦坚黑穗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小,但在我国偏远地区和中东一些地区,人们还是播种未经药剂处理的种子,因此大麦坚黑穗病仍继续造成损失。

二、症状

类似于大麦散黑穗病,大麦坚黑穗病病株直到抽穗期才表现症状。典型症状是病株的花器、小穗均被破坏,花器内种子部位被一团深褐色至黑色粉状物取代,即冬孢子团。黑粉状物持久包裹在一层银灰色至灰白色薄膜内,包膜较坚硬,不易破裂,冬孢子间具油脂类物质相互黏聚而不易飞散,病穗组织仅存穗轴,有芒的品种病穗残存麦芒。病株抽穗比健康株稍晩,多数病穗能抽出旗叶叶鞘,有的病穗包裏在旗叶叶鞘之内而不能完全抽出。黑粉病菌的冬孢子黑粉团偶尔在叶片或茎节部位形成长条形的症状。病株最上一节的节间长度缩短,株高常较健株略矮。病穗受侵染的严重度不同,从整穗发病到病穗上仅个别种子基部有病菌冬孢子团。此外,病原菌的冬孢子主要黏附在收获的大麦籽粒上,而散落在田间的冬孢子所占比例较小。

三、防治技术

利用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锰)或系统性杀菌剂(如萎锈灵或戊唑醇)处理种子,或播种抗病品种,部能非常有效地控制大麦坚黑穗病发生。在冬孢子萌发后形成侵染菌丝前,需要不同交配型担孢子发生交配,这对于该病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破坏坚黑穗菌有性生殖循环为未来防控该病害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

1.化学防治

种子药剂处理是防止大麦种传病害的关键措施。采用保护性杀菌剂或内吸性杀菌剂处理种子,都能有效防治大麦坚黑穗病。

1药剂浸种播种前用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g,或20%三唑酮乳油mL,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g,配制kg药液,可浸kg种子。浸种36~48h后捞出种子并晾晒干,即可播种,浸种时间可根据温度高低适当延长或缩短。

2药剂拌种可采用占种子量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能有效杀灭种子表面携带的大麦坚黑穗病菌冬孢子;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占种子重量的0.2%,防治效果可达%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占种子重量的0.5%;15%三唑醇干拌种剂拌种,用药量占种子重的0.1%。

2.农业防治

1选用无菌良种建立无病留种田,在大麦抽穗灌浆期,大麦坚黑穗病症状已明显表现出来,及时发现并拔除制种田间的病株、病穗,并带出田外烧毁或沤肥,以减少病原菌冬孢子数量,降低种子带菌率利用PCR技术可以快速抽查、检测田间病株率。同时,注意种子更新换代,少用或尽量不用自留麦种:多选用原种或良种和籽粒饱满、发芽势强的种子,使播种后出苗快而整齐,减少病菌侵染概率。

2适期播种大麦坚黑穗病适宜发病土温为20~25℃。对于冬大麦,播种早,士温高,黑穗病发生重而条纹病发生轻;播种迟,土温低,黑穗病发生轻而条纹病发生重,春大麦的情况恰相反。适宜时期播种,有利于减少种子萌发至麦苗出土时间,可减少病菌侵染机会。利用机械条播,深浅一致,出苗快而整齐,可有效减轻病害发生。

3.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

种子处理能成功防控大麦坚黑穗病,抗病品种选育工作未得到重视。但是,美国科学家发现许多品种对14个生理小种中的部分小种具有抗性。大麦对坚黑粉菌抗性符合基因对基因假说,并在鉴别寄主中发现与无毒基因相对应的抗病基因,如抗病基因Ruh1、Ruh2、Ruh3、Ruh4/Ruh5和Ruh6等分别从鉴别寄主Hannchen(C.I.)、Excelsior(C.I.)、Nepal(C.L.)或品种Keystone(C.I.)、Himalaya(C.I.)以及Plush中鉴定出来。在一些品系中,主效基因抗性是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而在其他材料中,已发现主效基因抗性是受2对、3对或4对独立遗传的基因调控。

然而,1个抗病基因还不能保证品种不受病原菌侵染,而仅能控制病穗不再发展。Wells()利用普通遗传学分析发现,大麦品种Titan(C.I.)、O.A.C.21(C.I.)、Ogalitsu(C.I.)和Oncidium(C.I.)均含有抗病基因Uh,Anoidiun还包含抗病基因Uh2,Ogalitsu具有另一个抗病基因uh3,Jet(C.I.)含有抗病基因uh4。大麦品种Pannier(C.I.)含有抗8号小种的4个独立遗传抗病基因。春大麦品种Gree(C.I.)、Beacon(C.I.)、Conquest(C.I.)和Morex(C.I.)抗U.horder的13个生理小种。

通过遗传分析和抗病基因标记定位,获得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如已经获得与Q的抗坚黑穗病基因Ruhq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该基因第五染色体短臂上,利用HarringtonTR36遗传群体,将抗病基因载体品种TR的Ruh1已标记定位在第一染色体的短臂上。利用已获得的分子标记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可以加速抗病育种的进程,提高育种效率。目前也发现了一些控制部分抗性的微效基因。有的品种表现为部分抗性,即部分感病性,即病株的部分麦穗被侵染而发病,或者表现为病害的严重度降低。

来源:《中国农作物病虫害》

植医堂,国内领先开创的“人工智能+医院”在线平台,提供一站式的农作物健康在线诊疗服务。

#庄稼看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guos.com/dmzz/247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