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麦 >> 大麦功效 >> 月亮和六粒ldquo种子rdquo
01
一粒小麦:口腹与口福
前段时间热映张艺谋的《一秒钟》和皮克斯的《心灵奇旅》,两部电影当中,两场戏有点意思:
中国西北戈壁滩。连续跋涉几天几夜后,张译饰演的劳改犯张九生精疲力尽、饥肠辘辘地闯进一家小饭馆。他见到刘闺女海碗中热腾腾、白生生的面条,突然眼冒凶光,一把夺抢过来,胡乱浇下熟油辣子和蒜头,埋头就吃。虽然他是为跟踪她而来,但还是抵不过饥饿,只能一手紧紧抓住她,一手救命似的按着海碗吞面。
一碗面条救活了他。
美国纽约。名为“22”的灵魂首次“投胎”到地球,在一个陌生的躯体里,蜷缩在大都会的街角,面对陌生环境感到焦躁而恐慌。直到一块香味四溢的披萨送入她的口腔,瞬间全身过电,瞳孔放光,舌尖吮吸过每个指头,意犹未尽。
她的世界突然“活”了过来。
从一碗面条到一块披萨,这两个电影场景串起来看更有意思。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这个道理东西方概莫能外。所谓“人间烟火气”,正是食物带给我们那股暖胃、暖心的力道。更重要的是,恰到好处的食物既能救命,还能拯救灵魂。
如果沿着这碗面条和这块披萨继续追溯,还会发现它们都直指一个源头:麦子。这种古老的禾本科植物至少在上万年前就被人类尝试驯化。几千年来,小麦种子从高山平原蔓延到雨林雪原,横跨大陆大洋,历经自然和人类双重严苛的挑选,成为产量高、环境适应力强的主要粮食种子之一,也成为人类消除饥饿与贫困的“第一粒种子”。
小麦种子填饱了人类的口腹,也成全了我们的口福。它的“后代”被各种肤色的人类加工成面条、面包、包子、馅儿饼、啤酒……据说古代西方人在学做东方的馅饼时偷了个懒,肉馅没有包进皮儿里,而是铺在圆圆的煎饼上,于是诞生了披萨。
02
一粒花生:自个儿成全自己
并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全口福。生活在山东费县梁邱镇下河村的郭春丽,她全家主食都是煎饼,吃不上披萨。小时候家里穷,她吃的煎饼都是地瓜粉做的,更吃不上小麦制成的白面。
从小生活在沂蒙山区的郭春丽可能不知道,小麦和大麦种子早在公元前年左右就从中东地区传到自己家乡附近。但她很清楚,小麦种子撒到地里,最后能否吃上白面,更多靠的是天。
她家原来都是河边种麦子,但因为不时涨大水,麦地总被淹,后来只好改种花生。村里给她家分了5口人的地,一共两三亩,其中七分多地用来种花生。
17岁的郭春丽一家在村里算是“中下游”,属于扶贫对象。父亲因为有先天性高度近视,不戴眼镜周围的东西都看不清,母亲则不善言辞,他俩没法像别人父母那样出门打工,家里条件长期没有改善。郭春丽还有两个双胞胎妹妹,刚刚十岁,上小学三年级。因而花生收成好坏,关乎一家五口的生活质量。
花生每年四月开始种。早上七点多钟,郭春丽和爸爸妈妈带着锄头、铁锹、筐子、塑料布和农药一起去花生地,先给地松松土。她最喜欢春天刚刚翻过的花生地,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春风也很暖和,自己的心情感觉挺愉快。
接下来妈妈刨坑,她放种子,爸爸在后面背着农药桶打农药,然后覆上塑料薄膜……种完花生,最短要两三天。因为一直弯腰播种,干完一天的活,郭春丽腰疼得很。
郭春丽说,最犯愁的是每年6月下旬,花生收获时。她家里没有任何农用机械,收花生就比较辛苦。夏天雨水充沛,说来就来,必须要尽快收完。一旦落了雨,花生会烂在地里,一次本应有十几袋的收成,就打了水漂。
沂蒙山享有“中国花生之乡”的美名。但长期以来,花生种植产业化不充分,再加上山区闭塞,花生并没有让当地的乡亲们致富。
许地山的《落花生》,我们在小学都背过。里面写花生的好处:“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花生的果实就是它的种子,种子也是可食用的果实。从播种到收获,它自始至终都埋在地下。我想起电影《霸王别姬》里老师傅对小豆子说的一句话:“要自个儿成全自己”。什么叫成全?就像一粒花生种子,自己选的路,自己走。
怎样摆脱家庭生活的困顿?郭春丽望着地里的花生,琢磨着答案。
03
一粒茶籽:人“活”草木间
种子长成的作物不仅有吃的,还有用来饮的。
陆羽在《茶经》中记载上古神农氏尝百草,每天中了七十二种毒,全靠喝茶解毒。虽说有些夸张,但凸显了茶叶在中国人生活传统中的重要性。
历史上,茶的种子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基因疆域,一路传到了江西。唐代中期,此地因山水汇聚,兼有种植运输之便,每到茶熟之际“四远商人皆将锦绣缯缬、金钗银钏入山交易”,形成了较大的商业规模,不少茶产品走向世界。江西也曾因茶叶富甲一方、名盛一时。白居易《琵琶行》所咏江西茶商入长安,娶歌妓的豪奢生活,亦当出自这一背景。
时过境迁,如今普通茶叶不再是奢侈消费品,但仍是江西山区民众的经济收入来源之一。
位于江西省修水县的横山村,海拔平均米,最高七八百米。村子背靠太阳山,出产一种野生红茶。山上散布着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老茶树,最粗的茶树合抱能有5米多。这里的茶叶基本没有虫害,不打农药、不施肥,纯天然,销路很好。清明节后,布甲乡横山村驻村第一书记赵龙都会组织家庭困难的村民上山去采茶,从清晨忙到黄昏,一人一天多则能赚三四百元,少则百把块。
横山村村民张先全自家山头本长了一些野茶,但他不满足“提篮小卖”。前年他把地里的杂树都清理干净,每天亲自上山补种茶籽。当地人说,野生茶籽生命力旺盛,在大山上“不种而生”,树摇一摇,周边地上都可以发芽长出一片小茶树。
他粗大的手掌小心捧起几颗黑色的圆形茶籽,状若玻璃弹珠。一亩地撒上15斤茶籽米,一个多月下来,两亩左右的小茶园初具雏形。不过张先全和其他山民遇到了困难:他们都是个体户,无法规模化生产经营。倘若茶叶加工、销路问题不解决,就会赔本。
在年,中粮扶贫援建的“横山村茶叶扶贫车间”应运而生。茶厂依托村级集体经济模式,组织大家劳动,还包揽了当地一百多户农民的茶叶收购,全村共有20多户贫困户参与采茶和劳动。收购上来的茶叶经过萎凋(脱水)、揉捻、发酵、解块、理条、烘干、风选、包装等程序,一天一夜后即可售卖。年茶叶车间共计生产野生宁红茶斤。
茶厂拿出49%的利润对村集体进行二次分红,其中一部分反馈给贫困户。“但我们不会直接发钱,一分了之肯定不行”,赵龙说,“有劳动才有激励,只要你肯干肯劳动都能过得很好。”横山村年收入最多的一户分红到手元,采茶五六千元,加起来一年七千多元收入。“有了茶叶车间后,村民们都说有这么好的挣钱机会,一定要把握住。”赵龙说。
若把“茶”字拆开来看,其实就是“人在草木间”——什么样的人,成就什么样的草木。人一活络,草木则旺。赵龙回想自己第一次从市里下到村里,老表泡了野生红茶给他喝,他喝不惯茶,觉得特别苦涩,入不了嘴。
“现在口感回甘,每一泡口感都有香气,耐泡。”赵龙说道。
04
一粒苹果籽:韧劲与耐心
种子发芽生长,需要极大的韧劲。不同的海拔、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气候,都能在一棵植物身上刻下印记。
青稞是藏区农牧民的主食来源。“以前没种过青稞,32岁成家了之后,才第一次种青稞。”在甘孜县来马镇觉日村村民罗绒赤乃眼里,种青稞不讲究什么技术,就是爸爸在前面推着牦牛犁地,妈妈直接在后面撒种子。
△觉日村村民抢时春耕
为了提高青稞的产量,驻村的扶贫干部想办法给村里买了台收割机。一共选了两个人参加收割机培训,其中一人就是罗绒赤乃。“我们这里地不平,很难操作,(车)又大又胖,我有点害怕”,40岁的罗绒赤乃觉得这比摩托车难开多了。
他跟中粮扶贫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孟阔说,要不算了吧!孟阔说,再坚持一下能学会的。
培训了半个多月,罗绒赤乃终于学会了,于是开着收割机把全村的青稞都给收个精光。他自己也挺惊讶:家里的15亩青稞地,原来收割至少要一个礼拜,现在只要两个多小时。
距甘孜县多公里开外的石渠县,韩琨望着一片片青稞地并不满足。作为中粮集团扶贫干部、石渠县挂职副县长,韩琨刚来的时候发现,这个深度贫困县年才正式通上电,当地不少百姓都还在烧牛粪做饭、取暖,令他震惊。
石渠县被称为“生命禁区”。该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青、藏三省结合部,平均海拔米,极端气温-46℃,空气含氧量仅为成都平原的46%。长期以来,这里产业仍停留在原始农牧业,加上雪灾频发,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十分普遍。
经过一番调研,韩琨决定在这片高原上种树。项目引进的是山东优良耐寒苹果种苗。
这个决定源自小心的求证。韩琨跟专家研究了当地气象资料发现,虽然石渠县平均海拔多米,却有不少农业区位于海拔0米左右,树木可以生长;更关键的是,结合阿克苏、西藏部分地区种植果树的先例,石渠当地昼夜温差在夏季高达30多度,挂果的糖分水分理论上比较充足。“之前给村民尝过山东带来的苹果,他们说如果别人种上了肯定会眼馋”,韩琨回忆说,“等到长成糖心果,脆脆的甜甜的。”
果树均来源于扶贫资金,无偿赠送给村上。村里14户参与种植,其中一半是贫困户,分配给每户棵树。各户负责日常养护,产出收入归各户所有。
不过,栽下的苹果树三年才能收获。头一年树上其实就能挂果,有村民为此着急起来。韩琨和专家们反复劝导村民,告诉他们过早挂果会导致营养成分无法到达根茎和枝叶,危及果树主枝干的生长。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不断修剪主枝,才能保证果苗成活。有的藏民舍不得剪掉,韩琨又带着专家和种植能手去解释、指点。
△扶贫干部参与基层集体劳动
当时也有人质疑,项目周期太长,苹果种不活怎么办?“有了风险我自己来承担,什么风险都不冒,只是帮忙搭建点房子,在藏区那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了!”韩琨感叹道。
好消息传来:果树成活率达到98%。这让韩琨一直悬着的石头落了地。他保守估计,户均每年在没有养护和土壤改良的情况下,也能增收15万元。
雪域高原的苹果种子有“耐心”。而种下种子的人,用耐心才能迎来收获。
05
最后两粒“种子”:智识和志气
种子能填饱肚皮,但贫困地区的百姓能脱贫、不返贫,心中也要种下两粒“种子”——智识和志气。
韩琨深知,扶贫干部驻点扶贫的作用,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扶贫只有和扶智、扶志相结合,变“输血”为“造血”,才能确保帮扶资源效用最大化,当地经济也才能得以发展。
依托当地优质的牦牛资源,韩琨自年6月以来,依托中粮投入的帮扶资金,开发生产金丝肉酱等各类牦牛肉制品,使当地90个贫困牦牛养殖户户均增收约1.79万元;改进当地牦牛酸奶质量,帮助本地开拓市场,打开销路,以产业扶贫稳住百姓的“钱袋子”。
然而在与当地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韩琨发现:思想观念差异成为扶贫的“隐形堵点”。比如他建议市场推广要前期做优惠让利、扩大产品知名度、打开销路,但是当地人认为上来就要“卖高价”,重点是要抓紧回本。韩琨则每次都要反复做工作,告诉大家要用市场思维做生意,让“产业链上任何环节都有钱赚”。
△石渠县更沙村脱贫新貌
“单纯靠爱心做扶贫是做不长久的”,韩琨认为,市场化渠道让各环节都有利可图,方能形成良性循环,否则只能靠帮扶单位来消化,绝非长久之计。韩琨逐渐意识到,眼界和意识得从娃娃开始培养。
年冬天,韩琨曾到石渠县一个乡里参加公益捐赠,有两个藏族小男孩让他印象深刻。“笑得很灿烂,领到一件新衣服,快乐就很简单。”韩琨说,自己的孩子6岁,远在成都,看到当地孩子无忧无虑的笑容,暗暗下了个决心。“他们真的是藏区的未来,如果不帮,我心里过不去。”
网络是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的好工具。经过一番努力协调,石渠县当地的高中学生能看成都七中的直播课,初中以下的娃娃们还可以点播成都多家优秀学校的教学资源。当地中学校长还专门将视频信号接到四楼专门开设的“备课室”,挂上一个大电视,年级教研组十几个藏族汉族青年老师围坐在一起,观看成都老师的教学实况。韩琨说,他在一旁感受到老师们脸上写满了兴奋和渴望。
06
尾声
千里之外山东沂蒙山下,郭春丽在父亲的执意坚持下,放弃了辍学回家干活的打算,如今在县城读了职业高中。她一边学习旅游专业课程,一边学习高中课程,准备年夏天参加高考。她说,希望能考到济南,以后能够很独立,最好是能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公司。
郭春丽家里的花生种植收入更多了。在中粮集团的扶贫项目帮助下,花生收购价格比以往都高,就近收购、榨油,也比以往更方便。但她最在意的不是这个。“扶贫干部人人都是研究生学历,会跟我讲一些学习上的东西。”她说。
她的父亲只有44岁,如今还没学会使用智能机。郭春丽没有放弃,还在继续教他。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全国各地扶贫干部们带领老乡们啃下了一个个最难啃的“硬骨头”。
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农粮企业,中粮集团选派的优秀扶贫挂职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圆满完成协助7个定点扶贫县、2个对口支援县的脱贫“摘帽”任务。同时,他们在田间地头、村落牧场撒下了六粒“种子”:
一粒麦子,保障贫困地区群众的口腹与口福;
一粒花生,激发内生动力;
一粒茶籽,盘活人心振兴传统产业;
一粒苹果籽,彰显干事创业的韧劲与耐心;
还有一粒智识的种子,一粒志气的种子,扎在脱贫群众的脑子里、心窝里。
巩固脱贫成果之路任重道远,这六粒“种子”正是衡量脱贫攻坚成效的小小标记。帮助乡亲们奔小康的路仍在继续,如今这些“种子”正在发芽、开花。这里不妨借用小说《月亮和六便士》的标题:扶贫干部们在躬身撒下六粒“种子”的同时,别忘了抬头望一望皎洁的“月光”。月光下,乡村振兴的画卷徐徐展开,远方的路还很长。
(部分图片来自中粮集团、视觉中国)
策划:三联.CREATIVE
监制:路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