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色文字↑↑↑订阅我们!
搜索或博物
五谷,就是粮食,是中国人食物中最平常、又最重要的一类。直到今天,人们春节吉祥话里仍然常说“五谷丰登”。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住在城镇里,哪怕天天都吃它们,在餐桌上、超市里也能勉强分清,到了田地里恐怕就“五谷不分”了……
五谷,不止五种
民以食为天,吃可算是民生大事。在国人千百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中,淀粉类食物一直唱主角,要不怎么叫它“主食”呢。主食的种类万万千,但制作原料无一不是“五谷”。
“谷”的本意是指有壳的粮食,种类细分起来有几十上百种,但老祖宗把它们分成五类,传下“五谷”之名。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中,“五谷”有很多版本,其中最主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周礼》中记载的“麻、黍、稷、麦、菽”,另一种则是《孟子》中记载的“稻、黍、稷、麦、菽”。
或许就像北方人喜面食,南方人爱米饭,一种版本有麻无稻,另一种有稻无麻,也是因为地域差异。当时北方种稻量有限,论资排辈,稻还不算主要粮食作物;而在南方,却是以种稻为大,但无论如何,稻、黍、稷、麦、菽、麻这六类作物,都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农作物。
稻:中华第一主食
稻是当今中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南方,有旱稻、水稻两种。通常所说的稻,是长在水田里的水稻,碾去谷壳后叫米。“稻”字是从“舀”字演变而来,“舀”的本意就是在石臼上舂米。
稻米有黏性和非黏性两种,前者称“糯”,后者称“粳”。糯米就是做年糕、酿米酒的原料,又叫江米。而我们的主食米饭,则大多出自粳米。它们黏性有差别,主要是由于其中所含的淀粉种类不同:粳米是以直链淀粉为主,而糯米饱含支链淀粉,遇热容易糊化,所以吃起来口感黏软。
稻米有黑白两大类,由于所含淀粉种类不同,米粒的透明度也有所差异。越透明的稻米,煮熟后黏性越差。
从稻到米,不光要去除谷壳,还要把米糠层一同磨掉,如果只磨掉谷壳,米粒还不是白盈盈的,而是微微泛红,称之为糙米、红粳米。糙米口感较差,但营养成分更高,因为稻米中许多营养物质都集中在米糠层。
麦:面食三兄弟
无论中式馒头还是西式面包,面食的原料面粉,就是小麦脱壳碾磨后的产物,也是世界上应用最广的食材。很多食物因为水土原因,而有独特风味,小麦也不例外。生长在干旱地区的小麦麦粒硬而透明,蛋白质含量较高,吃起来很“Q”;而生于潮湿环境下的麦粒,蛋白质含量就差多了,做出来的面食没什么弹性。
“麦家族”的几个兄弟中,只有大、小麦长得比较像,其他种类的麦们,跟我们想象的麦类形态还是有些差距的,比如三角形的燕麦。而还有些麦类,叫“麦”却不属于麦,比如荞麦。
小麦的“哥哥”大麦,在中国一般不作为主食原料,因为它蛋白质含量少,蒸馒头、擀面条都不大好吃,通常只用来发酵啤酒。但大麦抗寒抗旱能力出色,在一些气候恶劣的地方就成了主力,像藏族人做糌粑的青稞就是大麦的一种。
除了大麦、小麦,“麦氏”家族中还有燕麦,也就是中国西北俗称的莜麦。燕麦含糖量低,在崇尚低糖低脂的今天被誉为“健康谷物”。它如今最主要的用途就是制成麦片,以至于人们一说麦片,首先想到的就是燕麦片。
菽:豆的那些事儿
菽(音书)是豆类的总称,不论高矮胖瘦、红黄绿黑的各种豆,在古代都叫菽。但因为特点各异,菽又有两类不同的食用“分工”:一类是用来榨油、做豆腐的大豆,因为它具有高蛋白、高脂肪的特点;另一类则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红豆、绿豆、芸豆……通常以食材配料的身份出现。
豆的植株看起来都差不多(上),但拨开豆荚,里面的豆粒可是丰富多彩(下)。
除了我们常见的黄豆,黑豆也属于大豆的一种。现代人都知道黑色食品很健康,但在古代,黑豆因其“丑陋”的外表,大都被当作牲畜的饲料,只有食不果腹时,人们才无奈地吃黑豆。
红豆古称“小菽”,它跟诗人表达相思之情的那个“红豆”是两码事(“相思红豆”是乔木红豆树的果实,有毒)。红豆煮熟后捣成的豆沙糯软细滑,是小吃甜品中的常用馅料。绿豆又叫青小豆,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以解暑、解毒,被誉为“济世之谷”,另外做汤和涮火锅用的粉丝也是绿豆压制的。
稷:上古粮食领袖
稷曾是上古时代国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中国最早的酒就是用它酿造的,所以在“社稷”一词中,就用它来指代所有粮食。稷又叫“粟”,北方人称之为“谷子”。其中品质上乘者又称“粱”,在春秋时代只有王侯之家才配食用,但它跟高粱可不是一回事。稷脱壳后的产物是小米,有黄白两种颜色。
稷(上)的谷粒较小,在田里就像大号的狗尾草;而黍(下)的谷粒较大、谷穗也更丰满。
古代农谚有“只有青山干死竹,未见地里旱死粟”的说法,表明稷的抗旱能力超群。它既耐干旱、贫瘠,又不怕酸碱,所以在国内的干旱地区、贫瘠山区,甚至盐碱地都有种植。
黍:被遗忘的名字
如今,“黍”(音“属”)这个名字鲜有人提,因为它现在的名字叫“黄米”或者“糜(音‘梅’)子”。这下你知道它是什么了吧?没错,它就是北方人做炸糕、粘豆包和年糕等黏糯食物的原料,也叫黄黏米。黄米是圆圆的小颗粒,直径2、3毫米,看起来跟小米很像,但它比小米可黏多了,而且味道微苦。
稷(上)脱壳后就是小米,黍(下)脱壳后就是黄米。虽然形态很相似,但只要把它们摆在一起,从颗粒的颜色、大小上还是比较容易分辨的。
中国西北出产黍,因为它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干旱缺水的环境中也能生长,就连许多田间杂草都竞争不过它,所以在农业古籍《齐民要术》中,把它作为新开荒地的“先锋作物”。在黄土高原,人们又管它叫“软米”,蒸熟后拌上糖做主食。
高粱:榜单之外的名谷
高粱也是中国传统谷类作物,发源自蜀地,按《本草纲目》中的说法:“蜀黍……盖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按这种说法推算,高粱至今已有多年的种植历史了。因为它的籽实长得很像小米、黄米,植株却更高大,故得名高粱,又叫“木稷”、“蜀黍”。可惜资历老不等于用途广,高粱籽营养丰富但口感不佳,通常只作为酿酒、制饴糖的原料,所以没能进入“五谷大名单”。
麻:弃粮从织
现在,麻的茎皮纤维大都用做纺织材料,但在上古时期,它的籽实曾是黄河流域主要的粮食,麻的栽种历史比麦还要悠久。麻古称“苴(音居)”,从《诗经》中“粟苴菽麦”这样的排序来看,它在当时的地位仅次于粟。只是,随着其他粮食的广泛播种,以及麻更多被应用于纺织,才让它很早就退出了粮食界。
麻的籽实现在主要用于喂鸟、榨油,偶尔被当做零食吃。
麻的籽实“麻子”有黄豆般大小,现在仍有一些地方的人拿它当零食吃,吃法类似嗑瓜子。当然,麻子也可以榨油。不过,它并不是今天我们熟悉的芝麻,芝麻是汉代才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并且很快受到中国人的欢迎,被大量栽培。
撰文/艾晓騧
摄影/唐志远
责编/郭亦城
本文来自博物杂志
点击下方“阅读杂志”参与投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