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

沈树玉怀念四合院的纳凉晚会

发布时间:2023/4/16 19:39:05   点击数:

怀念四合院的“纳凉晚会”

龙王面手画示意图

我出生在龙王庙河东,沈家四合院里。我那宅子,面南座北,正埭五间,朝东则厢三大间,朝西则厢四间,外门道五间加个川堂。我家住在朝东则厢南边两间(四合院的西南角)。四合院的院子特别大,可以打四条项(家家晒粮食用)。我怀念那热闹、友好的四合院。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最难忘怀的,是那夏天的“纳凉晚会”。

记得那时,常听老人说我们这个四合院共有三大家族,十一户人家。解放初期,提倡多生孩子。所以,每家三四个、五六个孩子不为稀奇。这样,我们这四合院里的小伙伴,尽管年龄参差不齐,但足够让我们结伴、闹猛的了。

上世纪50~60年代每到夏天,晚上纳凉的时候,是我们宅子上人最集中、最热闹、最快乐的时候。不用组织、不用谁主持,自然会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现在流行的,纳凉晚会。

晚会的预备工作是:洗澡、吃晚饭。

大人们干完了一天的农活,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了。大人一回家,家家户户的孩子们习惯地就把饭桌啦、窗达板啦、搬到自家门前院子里,或者用床铺板搁在项凳上备用。你看,孩子们大显身手,力气大的孩子一人搬、也有力气够不上的聪明的孩子,干脆钻进桌子底下用背掮的、小一点孩子的二人抬。搬好后,再到地里割一捆芦稷,掮回家,去叶,断成几段,放在桌旁,准备纳凉时吃。大人们就忙着给小孩子们洗澡,三四岁的小孩在家用热水洗;大一点的男孩就由大人带着到水桥上,用宅沟里的水从头拖到脚洗。七八岁的大孩子,干脆跳进沟里,有大人在旁看着,自己洗澡,女孩也有坐在水桥板上洗脚的。然后妈妈们把小孩,一个个抱到院子里备好的桌上、铺板上。大人们忙完了这些,就从悬勾上托下饭蓝,拿出碗、筷子放到桌上。项凳上放一桶井水,一只缸头里倒些酸醋,放点糖精,和成醋冷水。吃晚饭是极简单的。饭是早上就烧好的,不是麦稀饭就是玉米稀饭,几乎见不到米粒。吃到玉米稀饭,有人会脱口而出:玉米稀饭,茄脚柄。越吃越得劲。吃到麦饭,有人说,麦饭麦宁生。意思是麦饭松软,吃了通气,身体健康。冷水淘麦饭,爽口。菜么,大多数人家拿出自己家腌制的咸茄子、茄子柄、茄子皮,咸小黄瓜、顶多弄些糖醋拌黄瓜丝等过过饭,咸咸嘴就算了事了。

那个时候夏季吃晚饭情形

大人们白天种地,一到吃晚饭时,全院子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围着自家的饭桌吃晚饭。做父母的趁这聚会的机会,安排明天的生活,教育教育孩子要怎么怎么的。

晚会的序幕是:吃芦稷。

吃完晚饭,大人们洗刷、洗澡去了。这阵子是孩子们的天下了,大孩子拿出芦稷,舜皮给弟弟妹妹吃,能自己舜皮的自己舜,大家围在一起吃啊吃,嘴里不时发出”啧啧“的响声。甜汁流进肚中清凉解渴,好舒服啊!那营养价值可与苹果媲美呢。如有不小心因舜皮而弄破了手指皮的,大多是不会哭的,只要用嘴吮一吮,或者妈妈听见哭声了来哄一哄就了事。直到吃得打饱疙瘩为止。芦稷皮、渣吃得满满一畚箕。

推芦稷

晚会的高潮是最有趣的!

吃完芦稷,晚会就进入高潮了。你看,小伙伴们,坐着、躺着、站着的,桌子上的、门板上的,手舞足蹈。节目可丰富了,有唱儿歌、崇明山歌、绕口令、互动游戏、唱戏、讲故事、猜谜、等等。大人们摇着芭蕉,帮着赶蚊子。没有组织者,没有主持人,却又唱又和,此起彼伏。

最让人难忘的儿歌是:

你听,那里不知谁率先唱起了:天亮亮——马上有一大批小伙伴响应:

天亮亮,月亮亮,姊们三个出来白相相,拾着一只羊,买管小洋枪,打杀小东洋。搭攀鞋子,肩枪管子,打杀美国鬼子。

哪里又有谁高声唱:小娘小娘——又是一批伙伴跟着唱起了:

小娘小娘老太婆,嘞嘞屋里無那做,走出屋去扭秧歌,扭扭秧歌肚皮痛,转去养个百野种。

于是不管懂与不懂其意,都爆出,“哈,哈,哈”一阵大笑。

黄芽菜,芥菜黄,黄家小姐花轿扛,一扛扛到黄家桥。嫁到哪里?嫁到崇明沙上头一家,新漆踏板像牙床,白铜帐钩银链条。又是一阵拍手欢呼声。

你看,这边那个小弟弟急得张红了脸,大声叫,还有——还有——

被他这么一叫,院子里马上鸦雀无声,认真听他。浪浪浪马来了——

哦,原来如此。于是小弟弟小妹妹们异口同声唱响了:浪浪浪马来了,隔壁大姐归来了······的儿歌,有的还甚至把芦稷当棒头夹在裤裆里当马骑呢。

场上的妈妈奶奶也闲不住了,我家对门屋里的转青妈妈最会唱山歌、讲故事了,她哼起了:西北天乌云推上来呀——,大家马上会心地应和着:

西北天乌云推上来呀,丫头要到娘家来呀,咿呀海,呀无海,丫头要到娘家来呀,呀无海,咿呀海。山歌好听么口难开,白米饭好吃么田难种,鲜鱼汤好喝么网难张,樱桃好吃树难栽啰——

院子里优美的山歌声、热烈的掌声、芭蕉拍蚊子的啪啪声、奏响了一曲美妙的交响曲。

渐渐地,年小的孩子在大人的陪同下,进屋去睡了。

大一点的孩子余兴未消,那个本来说话口切的男孩小五自报节目了:吃橘子——

大家自然明白,绕口令了:

于是顺着小五右边开始顺时针方向轮流,绕口令要求早就定好。即:语速快、咬字准、吐字清,不重复。内容可与上家相同。这样,一档既紧张又愉快的绕口令练习开始了。

吃橘子剥橘壳,勿吃橘子勿剥壳,吃子橘子常笃屋壁角。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儿。水桥头上一只小筲箕,小筲箕里一小筲箕小蛸蜞。着子白袜,出去拔麦,为子拔麦,累子白袜。倒草倒掉稻,草倒稻也倒。倒草别倒稻,倒稻别倒草。

我们四合院里,当时有二十多个年龄参差的孩子。个个都是活泼可爱,口齿清楚,语言流利。原来还真是得益于纳凉晚会上的绕口令练习呢。

此外,四合院里还有很多节目:猜谜啦、唱戏啦。也有二人互动节目,那就是,一家人坐在桌子上,孩子太小,还不会参与更多的活动,为了逗小孩开心,大人带着小孩就边哼儿歌边做游戏。

游戏:

二人拍大麦:

一箩麦,两箩麦,三箩四箩打大麦。你打麦,我打麦,大家来打麦。噼啪噼啪,噼噼啪,从早到晚打大麦,大麦打得多,送你一大箩,大麦打得少,够你吃个饱。

二人牛牵磨:

牵磨叽嘎子,老牛无牙齿。牵给啥人吃,牵给宝宝吃,宝宝吃子长力气。

夜深了,又有一批孩子困倦了。于是院子里的欢笑声渐渐轻下来了,劳累了一天的老爷爷们的呼噜声响起来了。我和几个大孩子趁机围着转青妈妈,听她讲《孟姜女》、《白毛女》、《梁祝》的故事、听她唱”孟姜女哭长城十二月调、楼台会、十八相送、天仙配等歌。还指着星空教我们识星星,北斗星、牛郎织女星、天王星、海王星、启明星······

夜深啦~

热闹、愉快的纳凉晚会接近尾声,四合院里渐渐恢复了平静,只有躺在桌上的、睡在廊下过夜的大人,贪得一份凉意,摇着芭蕉、拍赶着蚊子进入梦乡。

八十年代开始,人民收获了改革开放的实惠。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家家富裕起来了。人们都追求舒适、幽静的独家独户的居住生活。于是,打破了四合院这种居住模式,陆陆续续从四合院搬迁到居民点去了。家家装上了电扇、空调;住上了宽敞、舒适的楼房。夏天,可以坐在沙发里,开着电扇、空调,欣赏着精彩的电视节目,惬意地度过炎热的夏天。现在的孩子,压根儿不了解院子里乘凉的滋味了。可是,当年居住在四合院里的,那份邻里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深厚的情谊。那无数个欢乐的回味无穷的夏日夜晚,却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作者简介

沈树玉浜镇小学开学读书,大同中学64届毕业,大新中学67届高中毕业生,第二教育学院中文系86届毕业。高中毕业后在大同代课六年、大新中学代课二年。东风农场中学语文中教一级教师,上海闸北区新河中学任教五年,闵行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中学任教8年。

沈树玉心语往期内容

沈树玉|乡愁,老蟠龙镇人的回忆

沈树玉|乡愁,情有独钟的崇明竹园

沈树玉|大同中学我成长的阶梯①

沈树玉|大同中学我成长的阶梯②

沈树玉|浜镇小学我成长的摇篮

沈树玉|乡愁——龙王庙情缘

沈树玉|赞我的家乡——蟠龙河

沈树玉|向蟠龙河畔的革命英烈致敬

沈树玉|崇明交通、运输工具的巨变

沈树玉|一次别开生面的“走亲”活动

沈树玉|一份特殊的礼物

编者留言:亲爱的读者,如果您也有崇明的老镇故事,欢迎您给我投稿,传播和传扬乡土文化,让一个个动人的老镇故事得到传承和记录,让老镇的故事沉淀在时代的发展中,让老镇的魅力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间。来稿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guos.com/dmzz/24897.html
------分隔线----------------------------